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7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三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十七

  小兒風寒門一

  孫思邈千金方傷寒

  錢乙小兒直訣傷風兼變證治

  魯伯嗣學嬰童百問傷寒正受傷寒夾驚 小兒傷寒與時氣同異 傷

  寒表裏 傷寒咳嗽傷風

  王綸明醫雜著傷風流涕

  徐春甫古今醫統傷寒候

  王肯堂證治準繩小兒傷寒表裏攻發

  小兒衛生總微方論傷寒論

  董鳳翀活幼精要傷寒

藝術典第四百三十七卷

醫部彙考四百十七

小兒風寒門一

《唐孫思邈千金方》

傷寒

論曰「小兒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傷寒也,大人解脫 之久,傷于寒冷,則不論耳,然天行非節之氣,其亦得 之,有時行疾疫之年,小兒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時 行節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耳。」

《宋錢乙小兒直訣》

傷風兼變證治

傷風貪睡,口中氣熱,呵欠煩悶,用大青膏發散之。若 飲冷不止而善食者,用大黃丸微下之,餘不可下。 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當以益黃散溫脾胃,以大 青膏散風邪。

傷風自利,脾臟虛怯也。亦用益黃散、大青膏。未瘥用 調中丸。有下證,用大黃丸,後服溫驚丸。

傷風腹脹或作喘,脾臟虛也,當先發散,仍補脾。 傷風,兼肝則發搐煩悶,兼心則驚不安,兼肺則喘嗽 哽氣,兼脾則困睡,兼腎則目畏明,各隨補。其母 傷風多睡,能食,引飲吐瀉,大便色黃,此胃虛熱也,當 先用白朮散以生津,後用大青膏以發散。

傷風吐沫,瀉色青白,悶亂不渴,哽氣出氣,睡而露睛, 先用「益黃散」,後用「大青膏。」

傷風或涼或熱。多睡氣粗。大便黃白。嘔乳不消。不時 咳嗽。先用大青膏。後服「益黃散。」慎不可下。

傷風誤用下藥,而作渴飲水者,此胃亡津液而虛熱 也,多用白朮散熱渴自止。

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劑,必外邪蘊結於肺,而肺氣未虧損者,方可用之。大黃丸乃疏利之劑,其食痰積滯於胃,而胃氣尚充實者,乃可施之。況前證屬脾肺氣虛,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又當臨證制宜,必以固脾胃為主。若兼肢冷自利,腹脹喘嗽者,脾肺虛寒也,六君子加木香、升麻、桔梗。若兼驚悸痰甚,飲食少思,屬心脾臟虛也,四君子加芎、歸、酸棗仁。若兼肢體倦怠,喘嗽哽氣,脾肺氣虛也,六君子、當歸、桔梗。若兼目畏明,白睛多,腎氣虛也,六味丸加五味、鹿茸。如未應,更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乾山藥以補腎母。若多睡能乳,飲水吐瀉,大便色黃,脾氣虛而下陷也,補中益氣湯升補元氣。若吐沫瀉青,睡而露睛,脾虛木所乘也,六君子加升麻、柴胡,調補脾氣。若乍涼乍熱,喘嗽氣粗,大便黃白,嘔乳不消,脾肺氣虛而有邪也,先用惺惺散,後用四君子湯。若誤用下藥而作渴者,脾胃之氣傷也,用白朮散,或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補之。大凡前證,若病邪急而元氣無虧者,先用原方,或用輕清表散之劑。若元氣不足者,當如前法固其元氣,則外邪自退。若因病久,或因服尅伐之藥而未愈,或更加變證者,但調補脾胃,諸證自愈。其小兒傷風發熱鼻塞,或痰壅發搐,多因乳母鼻吹顖門,但服「惺惺膏」,或用蔥頭三五莖,細切擂爛,以紙寸餘,攤蔥在上,兩掌合蔥待溫,貼於顖門,其邪即解,乃去其蔥,卻用絹段寸餘,塗以麵糊,仍貼顖門,永無傷風之患。

《魯伯嗣學嬰童百問》

傷寒正受傷寒夾驚

小兒傷寒,初得渾身發熱無汗,多啼哭,看眼急有如 驚風,但用發散退熱,莫令發渴。如渴,便欲飲水不歇, 當發散、羌活散、三黃散、柴胡散、抱龍丸。或虛煩可用 竹葉湯。如嫩小兒,當服洗心散、薄荷散、紅綿散。四肢 發汗,自然精神喜悅。感傷寒之重者,當依仲景之法 治之。又有傷寒夾驚,先要發散,其熱乃退,化痰截驚, 乳下嬰兒。抱龍丸、羌活散加荊芥、防風。三黃散。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