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7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巢氏》曰:「因浴兒水入臍中,或尿濕綳包,致臍中受濕, 腫爛成瘡,或解脫,為風邪所襲,入于經絡,則成風癇。 若臍腫不乾,久則發搐。」

胎驚

「小兒壯熱吐哯,心神不寧,手足抽掣,身體強直,眼目 反張」,是胎驚風證。

胎驚者,以姙婦調攝乖常,飲酒嗜慾,忿怒驚仆,母有 所觸,胎必感之。或外挾風邪,有傷於胎,故子乘母氣, 生下即病也。其候:月內壯熱,翻眼握拳,口噤咬牙,身 腰強直,涎潮嘔吐,搐掣驚啼,腮縮顖開,或頰赤,或面 青眼合。

凡胎風搭眼噤口之類,急取豬乳細研,牛黃、麝香各 少許,調抺入口中,仍服導赤散以瀉肝之子,即愈矣。 《石壁經》歌:「未出胎中一月來,母驚成患子臨胎,腰直 哭時先。口撮面青拳搐縮雙腮,眼閉咬牙筋脈急。」

受氣時,若陰氣弱,胎易驚落,肉消甚,陽氣弱,胎難驚落,手足細,肌肉瘦,皆不盡天年。若日月滿,因驚落,口撮腮臉起,鼻塞口噤,勿作驚治,微汗,次治驚調氣,乳母服調氣藥,兒貼顖。

任喚千聲眼不開。退卻風涎為治療。涎去驚邪自不 回。

失治則目瞑。先治驚則吐瀉。秋夏必脾風初見。勿作脾風治。恐汗不出生別證。先鳳用髓烏犀丸。次硃銀丸。

《湯氏》云:「治胎癇驚風皆可服。全蠍頭尾全者,用生薄 荷葉包,外以麻線纏,火上炙燥為末,別研生硃、麝香 各少許,煎麥門冬湯調下。」

胎癇

曾氏云:「胎癇者,因未產前腹中被驚,或母食酸鹹過 多,或為七情所汨,致傷胎氣,兒生百日內有者是也。 發時心不寧,面微黃,氣逆痰作,目上視,身反張,啼聲 不出。先用參蘇飲和解,次以不驚丹或琥珀抱龍丸 間投。輕則可愈,重者難痊。」

胎熱

兒在胎中,母多驚悸,或因食熱毒之物,降生之後,旬 日之間,兒多虛痰,氣急喘滿,眼閉目赤,目泡浮腫,神 困呵欠,呢呢作聲,遍體壯熱,小便赤色,大便不通,時 復驚煩,此因胎中受熱,或悮服溫劑,致令熱蓄於內, 熏蒸胎氣,故有此證。若經久不治,則鵝口、重舌、木舌, 赤紫丹廇,自此而生。宜先以木通散煎與母服,使入 於乳,令兒飲之,通心氣,解煩熱,然後以四聖散溫洗 兩目,目開進地黃膏、天竺黃散及牛蒡湯、當歸散,亦 令母服。凡有胎疾,不可求速效,當先令乳母服藥,使 藥過乳,漸次解之,百無一失。若即以涼藥攻之,必生 他病。乳母仍忌辛辢酒麪,庶易得安,不致反覆。

胎寒

嬰兒初生百日內,覺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時發戰慄, 曲足握拳,晝夜啼哭不巳,或口噤不開,名曰胎寒。其 證在胎時,母因腹痛而致產。《經》云:「胎寒多腹痛。」亦有 產婦喜啖甘肥生冷時果,或胎前外感風寒暑濕,治 以涼藥,內傷胎氣,則生後昏昏多睡,間或哯乳瀉白。 若不早治,必成慢驚慢脾。凡有此候,宜以沖和飲、當 歸散和合水煨薑煎服,使之微泄。泄行,進勻氣散調 補,泄止氣勻,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參苓白朮散 以養胃氣,白芍藥湯去其寒濕,乳母宜節生冷飲食, 庶易瘥也。

又有手足梢冷,脣面微青,額上汗出,不顧乳食,至夜 多啼,頗似前證,但無口冷寒戰,名曰「臟寒。」其疾夜重 日輕,腹痛腸鳴,泄瀉清水,間有不泄者,此證亦在百 日內有之,皆因臨產在地稍久,冷氣侵逼,或以涼水 滲湯洗兒,或斷臍帶短而又結縛不緊,為寒氣所傷。 如此宜以白芍藥湯及沖和飲加鹽炒茴香、茱萸,水 薑煎服,并乳母同服。

胎赤

張渙云:「嬰兒初生,須洗目令淨。若洗不淨,則穢汁浸 漬於眼眥中,使臉赤爛,至長大不瘥者,名胎赤,宜用 二金散。」

《曾氏》云:「純陽之子,始生旬月,忽兩目俱紅,弦爛澀癢 成瞖,此因在胎為母感受風熱,傳於心肝而得。先以 百解散加當歸散,水薑、燈心煎服。次導赤散及牛蒡 湯加黃連、木賊、蟬殼,水煎服,自效。」

有因難產,胎氣頗澀,轉側差緩,其血壓于兒首,遂至 濺血滲下,盛則灌注其眼,不見瞳人,輕則外泡腫赤, 上下弦爛。若投涼藥,必寒臟腑,宜與生地黃湯主之。

胎黃

小兒生下,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 不通,小便如梔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黃之候, 皆因乳母受濕熱而傳於胎也。凡有此證,母子皆宜 服地黃湯及地黃飲子。有生下百日及半周,不因病 後生微黃者,胃熱也。若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經》云: 諸疸皆熱,色深黃者是也。犀角散主之。若淡黃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