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7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異,其于怯弱者,聖人亦有方藥以補養之矣。

《初生》

凡小兒患臍瘡未愈,不可乳令太飽,太飽則令兒臍 風。

兒纔生舉遲,或斷臍晚者,令兒冒冷,故寒中之也。又 先斷臍,後洗浴,則水氣得入之,或洗時水氣所干,亦 為中寒之候。其證腹中絞痛,夭。「啼呼,面青黑,尿清 白,當以當歸末為粉,著于絮上,炙而熨臍腹,日日頻 熨,至啼止臍乾為度。仍不炙,令太熱,恐引驚也。」 兒自初生至七日內外,忽然面青,啼聲不出,口撮脣 緊,不能哺乳,口青色,吐白沫,四肢逆冷,乃臍風撮口 之證也。此由兒初生剪臍不定,傷動或風濕所乘,其 輕則病在皮膚,而為臍瘡不差;其重則病入臟腑,而 為「臍風撮口。」亦如大人因有破傷而感風,則牙關噤 而口撮,不能入食,身鞕四肢厥逆,與此候頗同,故謂 之「臍風撮口」,乃最惡之病也。急視小兒口中上下齗 間,若有白色如豆大許,便以指甲於當中搯之,自外 達內,令匝至微有血出,亦不妨。又於白處兩邊盡頭, 亦依此搯,令內外氣斷,不必直破入指甲矣,恐太甚 則傷兒子母《祕錄》云:「於搯破處,以蜈蚣末傅之。」 凡兒產時諸物,但令開口勿閉,以厭撮口,口噤也。 兒自生下至一臘前後有病者,多是未生之前,在母 胎孕之時,母食毒物,胎有所感,至生下之後,毒氣發 而為病。又有母于娠姙之時,失于固養,氣形弗充,疾 疢因之。故《聖濟經》言:病生于中者,與生俱生也。 兒自初生至七日內外,忽口噤不能乳,腹急多啼,下 青黑糞,或口生瘡如粟米,名曰口噤。此證牙關急而 口噤,與撮口相似。撮口證,面色青,啼聲不出,口吐白 沫。此口噤證,面色赤而多啼,口不吐白沫,所以異也。 此緣兒在母腹中,時為風熱傷胎所致。故《聖濟經》曰: 「風熱傷胎,生而口噤也。」

兒自初生已來,身色青白,無血色,好啼哭,晝夜不止, 身體仰而躽,夜則甚,腹滿不乳,大便青白,晝夜啼,諸 藥不效者,此名躽啼。乃兒未生以前,在胞胎中時,為 風冷傷所致。故《聖濟經》曰:「風冷傷胎,生而躽啼。」《千金》 有云:「小兒有胎寒,則腹痛躽啼,時時吐哯,或腹中如 雞子黃大,按之如水聲,便汨汨而後出,不急治,多變」 為癇。

小兒難乳有二:一者兒初生客風邪熱中臍,流入心 脾之經,即令舌厚脣燥而急,口不能乘乳,故乳而不 能咂飲也。二者,兒初生時,拭掠口中穢血,不及嚥而 入腹,則令兒心腹痞滿,氣短促急,故口不能吮乳飲 之也。宜服「五福化毒丹」等藥。

兒未生之前,在母腹中,藉母經血以滋養焉。至生下 時,須拭去口中惡血,及用藥下盡兒腹中穢血之糞, 方纔飼乳。若於生時,揩拭兒口中惡血不凈,吞嚥入 腹,或腹中舊有穢冀,不曾下之,或下之不盡,因而成 癖,故名曰「血癖」,又名「胎積。」至生下百日內外,兒生頭 瘡,眼目赤澀,小便如血,口中氣急,身體紫色,腹脹躁 煩。多啼不乳。

《變蒸論》

小兒在母腹中胎化,十月而生,則皮膚筋骨,腑臟氣 血,雖已全具而未充備,故有變蒸者,是長神智,堅骨 脈也。變者易也,蒸者熱也。每經一次之後,則兒骨脈 氣血稍強,精神情性特異。是以《聖濟經》言:嬰孺始生 有變蒸者,以體具未充,精神未壯,尚資陰陽之氣,水 火之濟,甄陶以成,非道之自然,以變為常者哉。故兒 自生,每三十二日一次者,以人兩手十指,每指三節, 共骨三十段,又兩掌骨共三十二段以應之也。足亦 如之。太倉公曰:「氣入內支,長筋骨」,于十變者乃是也。 《聖濟經》又曰:「變者上氣,蒸者體熱。」上氣者,則以五臟 改易,而皆上朝藏真,高于肺也。體熱者,則以血脈敷 榮陽方外固為陰使也。故變蒸畢而形氣成就者也。 亦由萬物之生,非陰陽氣蘊,熱蒸無以榮變也。兒「當 變時不欲食,食則輒吐,目白者重,目赤黑者微,閉而 不開,至變蒸了,自然明矣。其輕者五日而衰,重者十 日而衰,或先期五日,或後期五日,或十日之中,熱乃 除耳。若熱甚達旦不歇,不得驚動,勿令傍邊人多而 語雜,不可妄行灸刺」,但少與紫丸微利之,則熱便止 矣。或用孫真人《肘後》黑散子、粉香散調治亦可,唯不 可餘治。若傷寒時行溫病,及驚熱、溫壯等候,雖與變 蒸頗皆相似耳。熱骫熱,脣上無白泡珠,乃為他病,各 從其證為治。若于變蒸內有寒,加之寒熱交爭,臍腹 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

《變蒸賦》

看病嬰兒,先明四時,既有變蒸之狀,還如溫狀之推。 寒熱初來,慎一七而方退;周期未滿,當四八以重期。 原夫魂魄將成,筋骸始榮,開舒腠理,通徹奇經,運用 而陰陽以正,往來而血氣初平,頓覺精神嬰嬰,全然 有異。未知變蒸,一一仔細須明。肝者幹也,東方所屬, 為木象之三數。發形證于兩目,渾身壯熱,令瞳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