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7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子。左臉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肝散,後用地黃丸。 右臉赤,乃肺大腸實熱也,用瀉白散。鼻色赤,乃脾胃」 實熱也,用瀉黃散;微赤乃脾經虛熱也,用異功散加 升麻、柴胡;色深黃,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後用楊氏地 黃丸;淡白色,用六君子湯;頦間色赤,用四物湯加山 梔;赤甚用五痳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 脣色白,用六君子湯;久不愈,用麥門冬飲子。若初病 元氣未虧,乳食如常,發熱壯熱,二便祕結,作渴飲水, 臥不露睛者,悉屬形病俱實,當治邪氣。若病久元氣 已虧,食少發熱,口乾飲湯,嘔吐泄瀉,肢體畏寒,臨臥 而露睛者,悉屬形病俱虛,當補正氣為要。

《徐春甫古今醫統》

顱顖論

《顱顖經》曰:「顖門未合,筋骨柔弱。顖門青筋,脈虛不榮。 顖門常坑,滑泄便便。顖門突起,風疾不止。顖門久冷, 吐利清清。顖門虛軟,顛癇不免。顖門扁闕,暴泄易脫。 䪿門喎長,風作必亡。䪿門連額,驚癇易得。䪿門未完, 怕熱怯寒。䪿門緩收,胎氣不周。䪿門動數,神昏氣弱。 䪿門寬大,多疾受害。顱䪿者,精神之門戶也,開竅之」 橐籥也。上下相貫,百會相通,七竅應透,五臟所藉。泥 丸之宮,魂魄之穴,氣實則闕,氣虛則開,良由長大,不 可不合,醫師見之,當知可否,用藥消息之。䪿門寬大, 受病深重,恐藥難療,不可不慎也。

《王肯堂證治準繩》

解顱

父精不足則解顱,眼白多。

解顱者,人之無腦髓,如木無根。古人雖有良方,勞而 無功也。亦不可束手待斃。宜依《錢氏》「補腎」,萬一有可 生之理,《錢氏》補腎地黃丸加鹿茸之類是也。

曾氏云:「凡得此候,不及千日之內,間有數歲者,偶因 他疾攻激,遂成廢人。若氣色清明,能飲食者,多服調 元散、補腎地黃丸。旬日內頗見效者,次第調理,或有 可治。若投藥後如故,亦難療矣。」

田氏云:「解顱治法,宜用生地散。」

䪿陷

曾氏云:「䪿陷者,虛之極也。胃氣虛寒則䪿陷,慢驚中 有之。胃寒脾困吐瀉者,為虛極,急以金液丹、固真湯 及諸救元等藥治之,外則貼以烏附膏。」

有後枕陷者,其證尤重。治法以顖陷藥同,不效亦為 難療。此大虛極,百無一活耳。

䪿填

䪿填之證,亦有因小兒脅下有積,咳且啼而氣上逆, 啼甚久,其氣未定,因而乳之者。肝氣盛,風熱上衝者, 皆能令䪿填。當一一審其因而治之。寒者溫之,熱者 涼之,氣上逆者和而降之。肝氣盛者瀉青為主。熱證 裏多大連𧄍湯,表多柴胡散,虛者以補中益氣湯送 下地黃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言不盡意。

曾氏云。世言䪿腫。皆以為熱。殊不知有陰陽二證。切 宜詳辨。堅硬為陰。紅軟為陽。故《嬰孩寶書》云。寒氣上 衝則牢。熱氣上衝則柔軟,正此之謂。若陰證,以勻 氣散、理中湯主之。陽證,用玉露飲、當歸散、防風湯為 治。

《石壁經》歌曰:「積聚脾中熱不通,致令面赤口脣紅。胸 高夜嗽多填脹,休使流傳肺有風。喉裏作聲涎上壅, 䪿門腫起熱來衝。但教涼膈安靈腑,能使三朝速有 功。」

積有冷熱,皆能作腫,冷則糞白,或酸臭氣衝人,亦有 蟲出,其食物皆不能化,腹脹滿而多困,喉中亦鳴也。 熱則使多渴,其糞赤,面色亦黃赤,口內臭氣,亦蟲出。 各看其證候調治,且須分水糓去積,并調氣。冷則溫 脾胃,熱則去其熱,化涎止渴。顖陷則冷也,腫則熱也。 積熱顖虛腫,宜將《時氣門》中三十六種除濕散膿,煎 桑白皮湯下。

《形證論》云:「肺熱生風,涎鳴䪿腫,將白丁香膏一二服, 或南星丸一二服便退。」

《祕要指迷論》方:「凡小兒生下一月日內或䪿門腫,此 乃受胎熱氣,即用黃蘗膏塗於足心湧泉穴,如陷即 用半夏膏塗手心,此乃嬰兒腎受冷,氣邪干心,致令 病生。黃蘗、半夏皆為末,皆冷水調貼。」

天柱倒

王先生云:「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久不進飲食,患來日 久,諸候退,只是天柱骨倒。醫者不識,謂之五軟候,須 進金靈散、生筋散。」

《形證論歌》「天柱纔倒道難醫,算來此病非心脾。若患 先須因吐瀉,不曾調氣至尩羸。大患傷寒無汗脈。」

《鳳髓經》此一句云:「卻被傷寒無浮脈。」

定應妙藥療他遲。無此卒然生此患,又兼不辨四肢 肥。身軟難堪頭似石,面紅脣赤臉如緋。此病多因傷 腎熱,後來因熱病相隨。

此兩句在《鳳髓經》即云:「此患只應傷膽熱,後來伏熱又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