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0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以致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又有一方一家之內, 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 平其外,察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 以治之,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赤白痢

赤白之痢,世人莫不曰:「赤為陽,為熱;白為陰,為冷。」或 曰無積不成痢。至於調治,若以冷熱之劑互進,或投 去積之藥,必難取效,不究其原,何由可療?且四時八 風之中人,五運六氣之相勝,夏秋人多痢疾。《內經》曰: 「春傷于風,夏生飱泄。」《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在泉,火淫 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其可拘於無積不成痢之說?若 專以積為論,豈一歲之中,獨於夏秋人皆有積,春冬 不然?蓋風邪入胃,木能勝土,不為暴下,則成痢疾。赤 白交雜,此為陰陽不分,法當分正陰陽,五苓散以導 其逆,理中湯以溫其胃,使色歸一,然後施治。若一分 之後,仍赤白同下,則當究其所患之因。若先白後赤, 乃內傷生冷,失于蓋覆,由元氣感于暑熱。治法先救 其裡。次解暑毒。若先赤後白。乃先傷熱而後失。蓋感 冷先宜解熱。後治其痢。

有挾熱而痢者,則下純鮮血,此風能動血,宜冷服黃 連香薷散、川草散及當歸散,加酢炒蒸柏葉,水薑煎 服,或羌活散加三和湯,水薑、倉米煎。

有挾冷而痢者,則下純白凍,或白上有粉紅色,或似 豬肝瘀血,皆為陰證。蓋血得寒則寒澀故也。先用㕮 咀五苓散,加守中湯煎投,次以附子理中湯帶涼服, 或「固真湯。」倘不辨其虛實冷熱,妄行施治,以致脾胃 愈虛,不能乳食,或噤口痢者,則難療矣。又有裡急後 重,蓋裡急為陽,後重為陰。未圊前腹痛,為裡急,已圊 後腹痛,為後重。故裡急者,大腸澀也。先以大順飲加 寬氣飲和解,及羌活散水薑、倉米煎服,次以寬腸丸。 後重為氣虛,用五苓散加人參、生薑煎服,並投香連 丸。若二證俱作,前二丸子竝進,或雙金飲、金粟丸亦 佳。然「瀉痢」二字,自是二證。糞夾水來多而順者曰瀉, 帶血凍白凍來三五點而痛者曰痢,輕重陰陽,由此 而分,斯為治法。有膿血交雜,經久不止,晝輕夜重,或 晝夜頻數,食減痛多,並用萬金散、神效散主之。 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臟蘊熱,日久不散,故有是證。蓋 五臟受熱,榮衛不調,五糓不化,熏腐臟腑,神氣昏沉, 此候已危,最是腹中刺痛。兒小者無治法,蓋五色者, 乃五臟之色,皆見於外,兒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 小來復丹。以五苓散送下。或者可療。若投藥如故。不 可為也。

又有風痢,多是黃褐色,與疳瀉頗同,但不臭為異耳。 此風毒停滯於脾,宜去脾經風毒,瀉黃散主之。若見 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少澀,痛熱並作,脣裂眼赤, 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糓道傾陷,時復面容 如飲食不進者,難治。 瀉痢黃赤黑,皆熱也。瀉痢青白,米糓不化,皆冷也。東 垣云:「白者濕熱傷於氣分,赤者濕熱傷於血分,赤白 相雜,氣血俱傷也。」《海藏》用四君、芎、歸,治虛弱之痢;四 君、乾薑治虛寒之痢。愚常治手足指熱飲冷者,為實 熱,用香連丸。手足指冷飲熱者,為虛寒,用異功散送 香連丸。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用升陽益胃湯。 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 不愈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 瀉痢兼嘔,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虛寒也,用異功散加 炮薑、木香。或變而為瘧者,肝剋脾也,用六君、柴胡、釣 藤鉤。若積滯已去,痢仍不止者,脾氣虛也,用四君子 送下香連丸。若因乳母膏粱厚味。六淫七情。致兒為 患者。當各推其因。仍兼治其母。并參冷熱瀉。及積滯 腹痛等證。覽之。若挾表證。宜發表。

治痢之法,若欲取積,只用「官局進食丸」甚穩,取積又 能治痢,萬無一失。積已下,急以四君子湯加豆蔻、訶 子補之,次服厚腸香連丸得效。

熱痢用涼藥

《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藥、當歸,入粟米少許 同煎。」

純血痢

《巢氏》云:「小兒痢如膏血者,此是赤痢。腸虛極,腸間脂 與血俱下故也。」

《聖惠》云:「夫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於血,血入大腸故 也。血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 所乘,遇腸虛血滲入於腸,則成血痢也。」

《寶鑑》云:「小兒腸熱,即痢下鮮血,一如腸風。」

冷痢用溫熱藥

《海藏》:「治白痢,用四君子等分,加乾薑減半,入粟米少 許同煎。」

白膿痢

《嬰童寶鑑》論:「小兒腸寒,即下白膿、腹痛。」

膿血相雜痢

《聖惠》云:「夫小兒膿血痢者,由毒氣在臟,血得熱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