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0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平為期。然百病中人,必因其正氣之虛,感受邪氣,留 而不去,其病為實。自表傳裡,先汗後下,古今不易。故 治瘧之法,必須先表,用百解散,水薑蔥煎投,次小柴 胡湯加桂水薑棗煎服,以和解表裡之邪,自然有效。 若表裡實,用當歸散、五和湯或烏犀丸、六聖丸下之。 勻氣散止補後,以藿香飲加草果良薑水薑棗煎投。 正胃氣,去寒邪,則自平復。

如解表後,寒熱往來,以二仙飲截之。寒熱既除,用平 胃散加茴香湯和勻,鹽湯空心調服。溫胃燥脾,進美 飲食,使中州之土既實,則外邪不戰而自屈,此為明 論。

有寒多熱少。經久不愈。致脾胃弱。飲食減。神色變。二 薑丸及清脾湯為治。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其證先起於毫毛,伸欠乃 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 渴欲飲冷。蓋邪氣併於陽則陽勝,併於陰則陰勝,陰 勝則寒,陽勝則熱,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故寒熱 間發也。」有一日一發,二日一發,三日一發,有間一日 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上半日發,下半日發,及 「『發於夜者,有有汗,有無汗,此其大略也。以詳言之,當 分六經五臟,及痰、食、勞、暑、鬼、瘴之不同,邪中三陰之 各異。痰瘧者,胸膈先有停痰,因而成瘧,令人心下脹 滿,氣逆煩嘔是也。食瘧者,是飲食傷脾,其人噫氣吞 酸,胸膈不和是也。勞瘧者,久而不瘥,表裡俱虛,客邪 未散,真氣不復,故疾雖間,遇勞即發』是也;暑瘧者,其 人面垢口渴,雖熱已退,亦常有汗」是也;鬼瘧者,進退 無時是也;瘴瘧者,感山嵐瘴氣,其狀寒熱,休作有時 是也。作於子午卯酉日,為少陰瘧;作於寅申巳亥日 為厥陰瘧;作於辰戌丑未日為太陰瘧,此所謂三陰 各異也。久而不愈,名曰痎瘧。痎瘧,老瘧也。老瘧不愈, 結癖於兩脅之間,名曰瘧母。此先失於解散,或復外 感風寒,內傷飲食,故纏綿不已也。治法風暑之邪,從 外而入,宜解散之,解表後,即宜扶持胃氣,故丹溪曰: 「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固正氣為主。」驟 發之瘧宜解表,久發之瘧宜補脾;寒瘧宜溫,溫瘧宜 和,癉瘧宜清。挾痰則行痰,兼食則消食。勞瘧宜安,暑 瘧宜「解,鬼瘧宜袪,瘴瘧宜散。」此亦其略也。更以詳言 之,則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寒多熱少者,清脾飲子; 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者,柴胡桂枝湯;汗多 渴者,白虎湯;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小便赤熱多 而渴者,小柴胡湯;熱多汗出,腹滿便祕者,大柴胡湯; 渴加葛根;痰瘧者,二陳湯加柴胡、黃芩,甚者加枳實。 食瘧者,先用大安丸,次用異功散。勞瘧、痎瘧,竝用補 中益氣湯。暑瘧者,十味香薷飲。鬼瘧者,鬼哭散。瘴瘧 者,四獸飲。瘧母者,𪔀甲飲。凡脾胃虛而患瘧者,不拘 有汗無汗,三陰六經,悉以六君子湯為主。熱多加柴 胡、山梔,寒多加乾薑、肉桂。有汗加黃芪、浮麥,無汗加 蒼朮、葛根。元氣下陷,及肝木乘脾,竝加升麻、柴胡為 善。若用青皮、草果、常山等藥,以為攻截良法,正氣益 虛,邪氣益深,是多延綿不止,而為勞熱者有矣。若乳 母七情六慾,飲食不調,或寒熱似瘧,肝火熾盛,致兒 為患者,又當治其乳母,斯無誤矣。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 若寒熱戰慄,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欠,渴欲飲冷,或 先寒而後熱,或先熱而後寒,或晬時而發,或間日而 作,至其時便發,發已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 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於冬中,風寒之氣,藏於骨 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 與邪氣相合而發,寒多者宜溫之與薑桂湯,熱多者 宜解之與瓜蔞湯,寒熱等者宜調之與𪔀甲湯。 凡小兒瘧疾,若寒從背起,冷天如手,不甚戰慄,似欲 發熱而汗出,或即頭痛,吐嘔時作,其脈遲小,此由脾 胃虛弱,因風寒而收聚水糓,不能剋化,變而成痰,伏 痰在內,陰上乘陽,陽為陰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 宜服旋覆花丸、半硫丸。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寒熱論

小兒寒熱者,由風邪外客於腠理,痰飲內漬於臟腑, 致血氣不足,陰陽更勝而作也。陽勝則發熱,陰勝則 發寒,陰陽交爭,邪正相干,則寒熱往來,時發時止。然 此證與瘧相似,而發寒不致戰慄,發熱不至悶亂,所 以異也。

恆山湯千金方

治小兒溫瘧

恆山切,一兩 小麥二合 淡竹葉切,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升半,煮取五合服。

平胃散幼科全書下同

治濕燥脾

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五分 厚朴去皮,一錢

陳皮二錢, 甘草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