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0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心血也,宜消食化痰,食去痰除,則補脾胃。

愚按前證若因心脾氣虛有痰,宜用參、朮、茯苓、五味以補心氣,當歸、芍藥、棗仁以養心血,橘紅、半夏以開痰滯。若脾肺氣虛,胸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補中氣,用膽星、天竺黃以化痰涎。若因飲食停滯而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用山樝、神麴以消飲食。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若因母飲酒。致兒醉好睡者。以甘草乾葛煎湯解之。不應。用四君子湯。

《王肯堂證治準繩》

諸失血證

小兒九道出血,何為而然?蓋人之所有者,血與氣也。 心者血之主,肺者氣之主。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榮養 百骸,灌溉絲脈,升降上下,榮衛諧和,自然順適。一或 不調,疾由生矣。或外為六淫所侵,內因七情所沮,氣 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內外抑鬱,不能流注以 榮于身,必有妄動之患。叔和以芤脈為失血之義,在 「七表屬陽故也。」陽明主乎多氣多血,未有不因熱而 得。蓋氣血俱熱,熱鬱內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 有在襁褓患此證者,固非七情所傷,皆因乳母執著, 不自寬釋,及啖辛辢之物,流于乳絡,兒飲之後,停滯 不散,鬱蒸于內,亦能動血。或居重幃暖閣,火氣熏逼, 不令常見風日,積溫成熱,熱極則湧泄,或吐或衄,大 小腑亦多血來者。

有氣虛而邪熱乘之,則血不能循流,故道滲於諸經, 亦生走失之證。其面恍白,脈沉微,血淡紫,口氣緩是 也。

又況嬰孩脆弱,易虛易實,因熱內攻,血隨氣行,或壅 而上逆,或下而忘返,遂有吐血、衄血、瀉血、溺血之證。 然而血不苟動,因氣使之;風不自生,因熱而起。由是 而論,可以類推。治法先明虛實,審得病源,隨經施治, 藥餌無差,則不失其機要。

實則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絲茅根,或苦參亦好,竝用 水煎服。或㕮咀五苓散合五和湯,亦加絲茅根、苦參 水煎,及投消毒飲,次用《局方》雞蘇丸、三黃丸間服, 虛則理中湯及人參芎歸湯皆可服。間有醫者,見其 血盛,以為熱極,過投涼劑,遂使血寒不能歸源而妄 流,其色紫黯而凝滯,或成小片,當服薑附之劑以溫 之,自然流暢,毋致妄行為佳。

吐血

《全嬰論》云:「夫吐血,榮衛氣逆也。榮者血也,衛者氣也, 榮衛相濟,不失常道,一有所勝,則致妄行。血者水也, 決之東則東流,決之西則西流。氣之使血,其勢如此。」 巢氏云:「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熱乘於血,血性得 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則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又或 飲食太飽之後,脾胃內冷,不能消化,忽吐所食之物, 氣血相衝,因傷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氣逆,而目浮 腫,而嗽吐血者,是虛損也。

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榮者,水 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故能入於脈。 夫榮者,陰血也,所主在心,統化在脾,藏內在肝,宣布 在肺,輸泄在腎,灌溉一身,滋養百脈,諸經由此而生 毓焉。然血之所統者,氣也,故曰:「氣主呴之,血主濡之。」 是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陽生陰長,夫倡婦隨 之道也。若氣一傷,則變證百出,故妄行則吐衄,衰涸 則虛勞,降下則便紅,熱陷則溺赤,滲于腸胃則為腸 風,陰虛陽搏,則為崩漏,此皆氣有殄戾之乖,而血乃 生滲溢之患。然養陰者,可不先知養陽之道乎。小兒 患之,多因稟賦積熱,或食膏粱厚味,或乳母七情鬱 火所致。治法若氣虛血弱,當以人參補之,陽旺則陰 生血也。若四物湯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 若左寸關脈數而無力,血虛也,四物湯加參、朮。浮而 無力,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尺脈數或無力,腎虛也,六 味地黃丸。右寸關脈數而有力者,肺胃熱也,犀角地 黃湯,後用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尺脈數而無力,陰虛 也,用六味地黃丸。若「面黃目澀,眵多手麻者,脾肺虛 也,用黃芪芍藥湯。」

衄血

衄血者,是五臟熱結所為也。血隨氣行,通流臟腑,冷 熱調和,不失常度,無有壅滯,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 結,得熱而流散,熱乘於血,血隨氣發,溢於鼻竅也。又 有因傷寒瘟疫,諸陽受病,不得其汗,熱無所泄,故鼻 從而出也。

春冬衄者,用生地黃研取汁,加生蒲黃少許,砂糖井 花水浸服之愈。

秋夏衄者,用車前草一握洗凈,同生薑一處研取汁, 入生蜜一匙,先拌渣塞鼻,次用新汲水和蜜,并車前 草、生薑汁飲之即愈。

又方生蘿蔔取根,搗自然汁,仰頭滴入鼻管中即止。 次以新汲水和蜜、蘿蔔汁飲之,良。

因驚仆氣散,血無所羈而致鼻衄者,用異功散加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