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0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胡、山梔;左臉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肺散,後用地 黃丸;右臉赤,乃肺大腸實熱也,用瀉白散;鼻色赤,乃 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微赤,乃脾經虛熱也,用異功 散加升麻、柴胡;色深黃,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後用楊 氏地黃散;淡白色,用六君子湯;頦間赤色,用四物湯 加山梔,赤甚用五淋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補中益 氣湯。脣色白用六君子湯,久不愈用麥門冬飲子。若 初病元氣未虧,乳食如常,發熱壯熱,二便祕結,作渴 飲水,臥不露睛者,悉屬形病俱實,當治邪氣。若病久 元氣已虧,食少發熱,口乾飲湯,嘔吐泄瀉,肢體畏寒, 臥而露睛者,悉屬形病俱虛,當補正氣為要。

便血尿血

大便下血者,是大腸熱結損傷所為也。臟氣既傷,風 邪自入,或蓄熱,或積冷,或濕毒於脾胃,或甘食傷於 臟腑,因茲冷熱交擊,疳濕互作,致動血氣,停留於內, 凝滯無歸,滲入腸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脹,冷氣 在內攻衝,亦令大便下血。又因風冷乘虛客入脾胃, 或瘀血在於腸胃,濕毒下如豆汁。又甘傷於臟,亦能 便血。若上焦心脾積熱,施注大腸,亦令大便下血也。 亡血脾弱必渴,久則血虛,其人必肌體痿黃,頭髮不 黑矣。

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週遍經絡, 循環腑臟。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經》云:「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又云:「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蓋榮血為水穀之精氣,灌溉五臟六腑,四 肢百骸。若脾胃有傷,榮衛虛弱,行失常道,故上為衄 血、吐血,下為尿血便血矣。若外感風邪,則血鮮為腸 風;「內傷則血濁,為臟毒。」又熱入大腸,則大便下血;熱 入小腸,則小便出血。然小兒多因胎中受熱,或乳母 六淫七情,厚味積熱,或兒自食甘肥積熱,六淫外侵 而成。若因乳母食厚味者,加味清胃散。怒動肝火者, 加味小柴胡湯。憂思鬱怒者,加味歸脾湯。稟父腎燥 者,六味地黃丸。兒有積熱,小便出血者,實熱用清心 蓮子飲。虛熱用六味地黃丸。大便出血者,犀角地黃 湯。風邪外侵者,倉廩散。病後元氣下䧟者,補中益氣 湯。糞前見血者,四君加黃連、製吳茱萸。糞後見血者, 四君加吳茱萸、製黃連。若嬰兒以治母為主,餘當臨 證制宜。

經云:「舌者,音聲之機也。喉者,音聲之關也。」小兒卒然 無音者,乃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致 其門闔不啟,故無音也。若咽喉音聲如故,而舌不能 轉運言語,則為舌瘖。此乃風冷之邪,客於脾之絡,或 中於舌下廉泉穴所致也。蓋舌乃心之苗,心發聲為 言,風邪阻塞經絡,故舌不能轉運也。若舌本不能轉 「運言語,而喉中聲嘶者,則為喉瘖」,此亦為風冷所客, 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而喉無音也。然或風痰阻 塞,或因心經氣虛,或因脾之脈絡受風,或因風痰滯 于脾之絡,或因脾氣不足,或胃中清氣不升,皆足以 致瘖。大抵此證,亦有稟父腎氣不足不能言者,有乳 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或兒病津液 耗損,會厭乾涸,不能言者。或腎氣不充,虛火上炎,傷 肺不能言者。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若遺熱與津液 耗者,用七味白朮散。清氣不升者,用補中益氣湯。稟 腎不足與虛火傷肺者,用六味地黃丸。若仰首咳嗽, 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咬牙等證,悉屬 腎虛,非地黃丸不能救也。

卒失瘖

《巢氏》云:「喉嚨者,氣之道路;喉厭者,聲音之門。門戶有 暴寒氣客于喉厭,得寒即不能發聲,故卒然失音也。 不能語者,語聲不出,非牙關噤也。」

病後瘖

《錢氏》論:「腎怯失音相似病,吐瀉及大病後,雖有聲而 不能言,又能嚥藥,此非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于陽 故也。補腎地黃丸主之。失音乃卒病耳。」

癇瘥語瘖

《巢氏病源》云:「小兒發癇,瘥後六、七歲不能語,乃風癇 發之時,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瘈瘲,或脊背 強直,或頸項反折,屈搐如數,皆由小兒當風取涼,乳 哺失節之所為也。而癇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癇。因 兒衣厚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 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發瘈瘲是也。心之聲為言」, 開竅于口。其癇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 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語也。

不寐

經曰:「陽明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 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夫人身之衛氣,晝則行于陽,夜則行于陰。陽主動,陰 主靜,寤則魂魄志意散于腑臟,發于耳目,動于肢體, 而為人身指使之用,寐則神氣各歸五宮,而為默運 之妙矣。若脾胃氣盛,則腑臟調和,水穀之精各各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