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2 (1700-1725).djvu/134

此页尚未校对

生薑,水煎服。

痲疹

痳疹,浮小而有頭粒,隨出即收,不結膿疱。北人謂之 糖瘡,南人謂之麩瘡,吳人謂之痧,越人謂之疿,古所 謂「痲」,聞人氏所謂膚疹是也,與前所謂脾為疹者不 同。小兒有出一二次者,出輕而日數少者,名嬭疹子。 出稍重而日數稍多者,名正疹子。又出於痘前者,名 嬭疹子。出於痘後者,名正疹子。初出亦與痘瘡相似, 但痘發於臟,痲發於腑,臟屬陰,其病本深,故難出難 收,而藥於溫平為宜,腑屬陽,其病本淺,故易出易收, 而藥於清涼為宜。

按:既是心火刑肺金,即是賊邪,其證當重,何反輕於 痘?余每治痲疹,但據見證,以瀉白散加減大劑投之, 即至危困之證,無不愈者。其他時師用苦寒降火,辛 溫發表,而阽於危亡者,不可勝數,安在其為心火刑 肺也。

痳疹初出,全類傷風,發熱咳嗽,鼻塞面腫,涕唾稠粘, 全是肺經之證。有末傳泄利者,有一起兼泄利者。肺 與大腸相表裡,表裡俱病也。惟不可觸冒風寒,及於 正蒸熱時噉食,能變輕為重,不可不慎。

痲疹形證亦同。有如發風疹。疙瘩。擁起如雲頭。色赤 成斑。隨見隨沒者。有如粟米頭。三番俱見而不沒。 至三日後方收漸沒者,然皆謂之「痲疹。」其於欲出未 出之際。當用發表之藥發之則易出易愈也。

痲疹有發熱至十餘日始見者,大抵主在發散肺經 之熱毒者,始事也;調理補養病後之元氣者,終事也。 其間或兼風,或兼痰,或傷食,竝隨宜加對證之藥,其 有變證,即隨病用對證之藥,要不亂投湯劑,則兒無 事矣。

初熱

痘疹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痲疹則咳嗽噴嚏,鼻流 清涕,眼胞腫,其淚汪汪,面浮腮赤,或嘔惡,或泄利,或 手掐眉目鼻面,此為異耳。輕者以瀉白散合三味消 毒散主之,重者以金沸草散主之。兼泄利者合升麻 葛根湯,以白芷代葛根。」此余創立治法,用之無不效 者,即十分危證,守而勿失,終於必濟。每見諸書所定 方類,皆苦寒辛涼發表之劑,不盡對證對經,恐有誅 罰太過之失,用者詳之。

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際,雖寒勿用桂枝,雖虛勿用參 朮,雖嘔而有痰勿用半夏、南星。

大忌認作傷寒,妄汗妄下,汗之則增其熱,為鼻衄,為 欬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 下之則虛其裡,為滑泄,為滯下,多至不救。慎之! 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聲不止,上氣喘 急,面浮目胞腫,宜甘桔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 內桑白皮,採鮮者多用,熱盛煩渴,加石膏末、知母、黃 芩、天花粉。

疹子發熱吐利,乃火邪內迫,純是熱證,不可作寒論。 上焦多吐,宜黃芩湯加茅根、蘆根、枇杷葉。

下焦多利。宜黃芩湯送下「香連丸。」

中焦吐利俱多。宜黃芩湯。多加蘆根、茅根。煎調「六一 散。」

自利甚則裡急後重。而為滯下。宜加味黃芩湯。調六 一散。

大抵疹家吐利滯下,宜於疹家求之,不可作吐利滯 下而治。

疹出之時,咽喉腫痛者,乃毒火上熏而然,勿作喉痹 治法,妄用針刺喉痹,內作癰腫,故宜決去惡血。痘疹 只是咽乾作痛,宜甘桔湯加黑參、牛蒡、連𧄍,或射干 鼠粘子湯,細細嚥之,錢氏甘露飲子亦可,外用十全 散、玉鎖匙點之。

疹子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乾,心火內亢之故 也。

初發熱渴者,前發散藥中多加石膏、天花粉。或葛根 麥門冬散。

見形

疹子初起,多瀉不妨,惟愈後最忌重熱,此不可不調 治者。蓋疹子發熱,多至十一二日,少亦不下五七日, 熱久元氣虛矣,加之疹出飲食不進而復重熱,陰陽 耗竭,不死何待?故再熱者,必大補氣血可也。予見忽 以為常,而死者屢矣。

疹退之後,微微咳嗽者,此餘毒未盡也,瀉白散合消 毒散主之。若咳甚氣喘,連聲不住,甚至飲食湯水俱 嗆出者,此熱毒乘肺而然也,宜門冬清肺湯加枇杷 葉,見血加茅根汁、阿膠珠主之。但見胸高如龜殼,肩 聳而喘,血出口鼻,擺手搖頭,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 枯者,皆不可治也。

疹出之時,曾作泄利,未經清解,至疹退之後,變為休 息痢,不問赤白,裡急後重,日夜無度,此餘毒在大腸 也,以黃芩湯送下香連丸,虛者加人參,滑者加椿根 白皮,俱於丸藥內加之,勿入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