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2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餘毒留居心胃中,膈焦咽燥渴來攻。若是脾虛津液 少,自然形證不相同。

此毒在心胃也。痘家作渴,亦是常事。如痘後不宜有渴,忽然渴欲飲水,心胃二經受邪熱故也。其人必能食,大便祕,小便赤,舌燥咽乾,宜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主之。若食少,大小便自調,雖好飲湯,咽舌不燥,此脾胃虛,津液不足也,宜人參白朮散。不愈,人參麥冬散加天花粉主之。

病後那堪猝失音,語言不出意沉沉。咽傷苦痛痰多 結,心熱留邪舌不榮。

此毒在腎也。痘後失音有二: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氣結於咽喉之間,痰壅作痛而不能言,天花散主之;心熱不能言者,心中邪熱未徹,腎虛不能上接於陽,雖有聲而不能言,四物湯去川芎加麥冬、白茯苓主之。

正氣將回食漸加,緣何惡食卻堪訝。不因食壅脾重 困,或是中虛病未差。

以下毒在脾經也。痘後邪氣盡退,正氣將復,脾胃略紓,宜漸能食也。若原不食,今因喜食太過,或原能食,今又驟加,以致惡食不食者,此皆內傷有餘證也,宜「木香大安丸」 主之。如向未食,今猶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氣不足,宜人參白朮散去葛根,加陳皮、木香研末,取二兩,另用糯米二兩,菉豆二兩,各炒研末相和,棗子湯調服。稍能食。更兼進養脾丸、「抱龍丸。」

寒熱往來形似瘧,不拘早晚如期作。只因調護少疎 違,故惹風寒相擊搏。

痘後如瘧,宜先以柴葛桂枝湯發去新受表邪,後以調元湯加當歸、陳皮、白朮調之。

面目虛浮忽改形,腹中脹滿喘聲頻,邪風入肺疏通 去,宿垢傷脾解利行。

此毒在脾肺二經也。痘後面目虛浮,或久則一身皆腫者,此表氣不足,出風太早,風邪乘虛而入,其治在肺,宜五皮湯,先加桂枝,微汗之後,只服本方。若遍身皆腫,以胃苓湯合五皮湯主之。痘後腹虛腫脹滿,或氣喘麤者,此有宿垢在裏,不問餘毒,食積蓄水,宜先利之,宜塌氣丸。利後以胃苓湯去甘草,加人參、黃芪、大腹皮調之。其治在脾。如因新食作脹不腫者。用木香大安丸。

漐漐渾身汗未休,膚濡髮潤亦堪憂,胃中氣弱榮中 熱,若到亡陽治不瘳。

此毒在心也,宜調元湯、當歸大黃湯相間,並調敗蒲散服之。如汗出甚,再用溫粉撲之。若渾身如水髮潤者,或汗出如珠者,皆亡陽證,不治。

血在身中怕妄行,火邪迫血血離經。鼻中衄出堪調 理,便溺中來禍非輕。

此毒在心肝二經也。「自鼻出者,元參地黃湯主之。外用梔子炒焦黑,研末吹之。自溺出者,八正散主之。自大便出者,桃仁承氣湯主之。」 此與上自汗證同為熱也。大便祕者,並與四順清涼散主之。

蚘動如從吐利中,必然腸胃熱邪沖。若聞食臭蟲纔 出,此證虛寒勿妄攻。

此毒在肝也。痘後或吐蚘,或利下蚘者,皆熱毒入裏也。熱在胃則吐蚘,熱在腸則利下蚘。利者黃芩湯加桃仁、艾葉,吐者黃芩半夏湯加烏梅、川椒。若不吐利,但聞食即吐蚘者,此胃久虛,蟲無所食,故聞食臭即吐,食已易饑,理中湯加烏梅、黃連、川椒主之。

狐惑之證聲啞嗄,脣口生瘡誠可訝,齦根潰爛疳蝕 瘡,氣臭血出名走馬。

此毒在腎也。其候最惡,化𧏾丸主之。如大便結者,以桃仁承氣湯加槐子利之。或只牙齒齦肉潰爛者,此痘疕脫去,痰水浸漬為疳蝕瘡,用綿散敷之。若氣臭血出者。又名走馬疳瘡。內以黃連解毒湯加雄黃為丸。竹葉湯下。外以馬鳴散敷之。或口舌生瘡者。並宜洗心散。以上證大便祕者。並用四順飲利之。

痘後宜行解利良,勿令熱毒得為殃,若逢餘毒為諸 證,緩藥安能得早康。

瘡疹後須當解利,勿使餘毒或在表或在裏,變生諸證也。解利之劑,如三黃丸、四順飲之類。若失於解利,致生諸證,須當用切中病源之藥急治之,不可緩,恐病勢滋蔓,反害人也。

能醫惡瘡是良工,不宜怪異及虛驚。若然乍見成凶 兆,枉請師巫禱鬼神。

若有鴉鳴鼠鬥,虛響火光,蝙蝠入室,蔥蒜撲人,夜生怪夢,病見死人,是皆不祥之兆也。

疹毒證治歌括

疹為胎毒發於心,肺與相連熱毒侵。咳嗽鼻中清涕 出。且觀雙目淚盈盈。

痘疹皆胎毒所發,毒者火也,故痘子大而掀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