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2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復如常矣。若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則瘡出甚 難。如調順血氣,溫和脾胃,均平冷熱,則瘡出甚易。調 解之法,無愈於此,故備論之。痘疹初感,未出而發熱 者,扁鵲油劑法治之,則出痘疹甚稀。或即消解而瘡 疹不發者有之,自然解散而安泰必矣。

《痲證水痘》

湯氏云:「凡小兒斑瘡之候,乃天行時氣,熱不能解,蘊 積於胃,而胃主肌肉,毒氣熏發於肌肉,狀如蚊子所 嚙,乃成斑毒也。赤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此證 與斑證不同。發斑乃如綿紋,有空缺處,如雲頭之狀。 痲證乃遍身無空缺處,但疎密之不同,分輕重耳。」黃 連杏仁湯治嬰孩受邪熱甚,作成痲疹之證。其瘡漸 出,咳嗽煩悶,嘔逆清水,眼赤,咽喉口舌生瘡,宜服此 以解之。又有黃芩知母湯,治小兒痲證,催出得如斑 爛癮疹,如綿紋或白膿者,腥臭不能乾,心胸咳悶,嘔 吐清水,身體溫熱不時,宜進此以治之。起初疑似之 間,可服升麻湯。頭痛熱甚者,可服柴胡升麻湯、化斑 湯、羌活散、蟬退散皆可。又有發熱一二日,而出水泡 即消者,名為水痘,但用輕劑解之,即便痊可。羌活散、 升麻消毒飲主之,麥煎散亦可服。又可服大連𧄍湯 以解利之。《活人書》:黃連橘皮湯,治溫毒發斑,可治出 痲作瀉。服此下利當先止。與黃連杏仁湯同,但多製 厚朴、甘草耳。

《虞摶醫學正傳》

《痘疹》

《內經》曰:「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夫小兒痘疹之證,最 為酷疾,不日之間,死生反掌。蓋因胎毒藏於命門,遇 歲火太過,熱毒流行之年,則痘毒因之而發作矣。一 發則出於心、肝、脾、肺四臟,而腎無留邪者為吉。若初 發便作腰痛,見點則紫黑者多死。蓋毒氣留於腎間 而不發越故耳。錢氏雖有百祥丸大下之法,然活者 「十無一二。」大抵痘瘡之法,多歸重於脾肺二經,蓋脾 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為之斑爛也。其為證也, 宜發越,不宜鬱滯,宜紅活凸綻,不宜紫黑陷伏,瘡出 之後,醫者當察色詳證,以辨表裏虛實用藥。其吐瀉 不能食為裏虛,不吐瀉能食為裏實,灰白色陷頂多 汗為表虛,紅活凸綻無汗為表實。又「諸痛為實,諸痒 為虛,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外痛內快,為內虛外實。」 裏實而補,則結癰毒。表實而復用實表之藥,則潰爛 不結痂也。如表虛者,瘡易出而難靨,表實者瘡難出 而易收。裏實則出快而輕,裏虛則發遲而重。表實裏 虛,則陷伏倒靨;裏實表虛,則發慢收遲。治之之法,三 日已前未見紅點,必「用升麻湯、參蘇飲之類,以發其 表,務令微汗為度。若未汗,如表猶未解,雖略見紅點 隱約於肌肉間,而升散開發之劑,尚未可除。凡見出 遲發慢者,根窠欠紅活者,便當憂慮調攝,切勿袖手 待斃。」夫古人用藥,寒熱迥別,主意不同,醫者再宜臆 度寒暄,推詳運氣而治,如陳文中之木香散、異功散, 用丁、附、薑、桂等峻熱之藥,而與《內經》病機不合。丹溪 常發揮其誤,亦有用得其當者,屢獲捷效。若劉河間、 張子和輩,悉用芩、連、大黃等寒涼之劑。丹溪亦曰:「酒 炒芩、連,各解痘毒,依法用之,而獲安者,亦不少也。」今 之醫者,往往不同,依陳氏而行者,多用熱藥;宗劉張 而治者,多用涼藥。意見不偏於熱,則偏於寒。此刻舟 求劍之道也。愚按《內經》有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 者逆之,甚者從之。」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 多,觀其事也。陳氏用從治之法,權也。劉張用正治之 法,常也。然皆不外乎參、朮、芪、草、芎、歸、茯苓、芍藥等補 氣血藥為主治焉。亦當看時令寒熱緩急施治,固不 執一見也。楊氏曰:痘瘡發「于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 土一溫,胃氣隨暢,決無陷伏之患。」湯氏曰:「如庖人籠 蒸之法,但欲其鬆耳。」滄淵翁昌復折衷眾說,看方立 論,適中用藥,寒熱攻補,斟酌時宜,未嘗執一治也。學 者能遵守其法而行之,庶無一偏之患矣。

《辨內外因》

凡瘡欲出而未出,因發搐者,是外感風寒之邪,而內 發心熱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湯、木香參蘇 飲。

凡瘡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夾宿食也, 宜四君子湯加砂仁、陳皮和中散。如夾宿食者,用紫 霜丸。

初發時五臟形證

面及腮頰赤噴嚏屬肺;呵欠煩悶屬肝;時發驚悸屬 心。

《五臟形色》

肝臟發水疱,色微青,以液為淚,故疱色如水,其形小; 肺臟發膿疱,色多白,以液為涕,故膿稠濁如涕,其形 大。

脾臟發疹,脾為裹血,其色如淺黃,或如糠麩,其形小 如斑。

心臟發斑,其色主血,故純赤,其形小,次發水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