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2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致熱鬱於內而成痘疹有矣。若謂「預防用藥,終身不 出」,豈其理乎。

凡小兒發熱如瘧狀,熱作有時者,為潮熱。

發熱倍能飲食,脣紅面赤,大小便祕,脅下有汗者,為 風熱。

發熱面赤,鼻流清涕,手足煩躁,左額青筋,自汗惡寒 者,為傷風熱。

發熱而手足微冷,面色青慘,耳鼻冷,腮寒無汗,左額 有青紋者,是傷寒熱。

發熱眼胞微腫。右額有青筋。頭熱肚熱。胸滿惡食而 腹脹者。是食積熱。

發熱,眉心有青紋,手心有汗,時發驚惕者,為驚熱。 發熱,多渴欲飲,腹上有青筋,或脹或瀉者,為疳熱。 發熱,脣上下汗出,脣中間起白泡,耳陰皆冷者,為變 蒸熱。

變蒸之中。偶有時行寒疫者。則耳與陰反熱。此為異 氣熱。

發熱目閉,面赤色者,為「胎熱。」

惟痘疹發熱,隨天氣而蒸出,如冬月應寒而反溫,謂 之「冬溫。」有隨春氣暄暖而蒸出,有因他病發熱不已 而蒸出者,此皆外熱而感動其中熱為痘疹也。夫痘 疹正作之時,其發熱也,與傷寒相似,蒸蒸壯熱,咳嗽 痰涎,唾涕鼻吸,或作寒作熱,或心痛頭痛,或腹痛泄 瀉,或兼五臟之證,明其熱自內而出也。面赤脣紅,煩 悶噴嚏,呵欠,惟耳與尻及手足指冷,此欲發痘疹也。 蓋耳尻為腎之外候,原腎不受火邪而無痘毒,故發 熱不干腎之經也。耳雖不熱,亦有紅脈見於耳後,方 為痘疹。如不渴、不瀉、不煩亂,二便如常,此為吉證,不 須用藥。

《痘本胎毒》

錢氏曰:「小兒痘疹,蓋由受胎之感,血穢液毒,十月有 生之後,必感外邪而發一次,故謂之百歲瘡,又謂之 天瘡。其狀如豆,故曰痘瘡。」

支氏曰:「受胎之初,假父精母血交媾而成形,不無慾 火熾於其中。至於兒在母胎十月,藉其血氣以長養, 為母者多不能節房慾,戒厚味,日積月累,感於胞胎 及兒臟腑,謂之胎毒。降生之後,必感運氣勝復之邪 衝動,原受胎毒相激而遂出痘。其遲早之不同,則歲 運之乘否,輕重之有異,則毒氣之淺深,此理之可測」, 而勢之必然也。

《痘發心經》

《內經》曰:「諸痛瘡瘍,皆屬心火。」痘即瘡也,非心火則不 發,故每發熱。心火熾甚,未出痘先,多有驚搐,可見發 於心矣。況父母交媾之初,一皆心火鎔冶,而精血始 得成胎。當此火毒之餘,亦感通於兒之心臟,是蓋以 類而相從也。降生以來,此火之蘊,雖寂然不動,有感 而應,故遇歲氣外觸而後出也。未出之先,而發驚搐 「者為吉,既出之後而驚搐者非宜。」何則?痘既出矣,心 臟之蘊火,亦宜疏散矣。今尚驚搐,則是心之蘊火未 盡出也,實為可憂。未發痘疹之先,宜用「四製辰砂丸、 抱龍鎮心丸」,皆為要藥。既出之後,熱甚紅紫色而煩 渴者,宜用犀角黃連湯,亦皆解乎心火之熾也。始於 解毒,一皆主乎心;繼於養胃,所以調達氣血。而痘疹 之治法。斯順而吉也。

歌曰:「五指梢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 傷寒,中指獨自冷,痲痘證相關,男左女右手,分明仔 細看。」

《出辨吉凶》

發熱三五日而痘出者,吉也;「發熱一日而即痘出者, 凶也。」

痘出作三日,先後出者,吉也。一齊盡出痘遍周身者, 凶也。

痘初出報於鼻準口腮、年壽印堂,如粟粒、如黍米,淡 紅色者吉也。初報於承漿,及兩顴左右髮際,如蚊咬, 或如紫黑斑者凶也。

胸背手足五心無痘者吉也。有曰:「不怕五心有痘,只 怕原瘡泄漏。」原瘡乃是未痘之先,有瘡,洩去膿血,斯 為凶也。不然五心稀有,亦不妨事。

痘出稀疏,圓粒高起得數者,吉也。出如蠶種,稠密平 塌者,凶也。

痘出圓粒高起,根窠紅滑,頭頂光潤,腳有線者,吉也。 痘出不起,低塌陷頂白色,或如茱萸,或如血癮者,凶 也。

痘出安靜,飲食二便如常者,吉也。出後煩躁,猶發大 熱喘渴,或泄或驚,氣促腹脹,不思飲食者凶也。

《不用服藥例》

凡瘡始出之時,及未出之先,大便稠黃,小便如常,或 發驚或不發驚,渾身壯熱,或進退溫熱三兩次,其瘡 透快,根紅頭蠟色,次第肥滿,自見痘為始,三日出齊, 六日灌漿齊,九日黝齊,十二日結痂齊,十五日續續 落痂,別無他候,不必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