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4 (1700-1725).djvu/71

此页尚未校对

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 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 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 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 於毒,不失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 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 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

持其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 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 四海。汝不知道之論受,以明為晦。

《方盛衰論篇》

帝曰:「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 氣盡,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 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 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陽附陰,不知并合,診故 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 後至。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 《六十首》。診微合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 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 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 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起所有餘, 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 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 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 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 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 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 言妄期,此謂失道。

《解精微論篇》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 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資,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 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 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 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毚,愚仆漏之,問不在經 者,欲問其狀。帝曰:「大矣。」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 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願聞 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 「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 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 知三則神且明矣。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 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 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根結》

用鍼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 神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 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 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脆,而後取之也。

《官鍼》

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 以為工也。

《逆順肥瘦》

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 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從可傳焉。故 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木也。工 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 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 臟獨主其痛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 所勝時者起也。」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順天之時, 而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粗。

《賊風》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