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4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扁鵲難經

《十二難》

《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鍼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 絕於外,用鍼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 臟脈已絕於內者,其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 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 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 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十三難》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 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 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 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濇而短;色黑,其脈沉濡 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五脈,當參相應也。脈數,尺之 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 脈濇,尺之皮膚亦濇;脈滑,尺之皮膚亦滑。五臟各有 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病也。假令 色青,其脈浮濇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 小而滑,為相生也。《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 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 全六。此之謂也。

《六十一難》

《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 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 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也;「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 別其病也。「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 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 其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 『神』」,此之謂也。

《七十七難》

《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 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 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 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八十一難》

《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 病自有虛實也?其損益奈何?然非謂寸口脈也,謂病 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 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 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 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 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南齊褚氏遺書

《除疾》

除疾之道,極其候證,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來,觀時 人之所患,則窮其病之始終矣。窮其病矣,外病療內, 上病救下,辨病臟之虛實,通病臟之母子,相其老壯, 酌其淺深,以制其劑,而《十全上功》至焉。制劑獨味為 上,二味次之,多品為下。酸通骨,甘解毒,苦去熱,鹹導 下,辛發滯。當驗之藥未驗,切戒急投,大勢既去,餘勢 「不宜再。藥修而肥者飲劑豐,羸而弱者受藥減。用藥 如用兵,用醫如用將。」善用兵者,徒有車之功;善用藥 者,薑有桂之效。知其才智,以軍付之,用將之道也;知 其方伎,以生付之,用醫之道也。世無難治之病,有不 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民中絕命, 斷可識矣。

《審微》

疾,有誤涼而得冷證,有似是而實非,差之毫釐,損其 壽命。《浮栗經二氣篇》曰:「諸瀉皆為熱,諸冷皆為節。熱 則先涼臟,冷則先溫血。」《腹疾篇》曰:「乾痛有時當為蟲, 產餘刺痛皆變腫。」《傷寒篇》曰:傷風時疫,濕暑宿痰,作 瘧作疹,俱類傷寒。時人多瘧,宜防為瘧;時人多疹,宜 防作疹。春瘟夏疫,內證先出。中濕中暑,試之苓朮,投 之發散劑,吐汗下俱至。此證號「宿痰,失導必肢廢。」嗟 乎!病有微而殺人,勢有重而易治。精微區別,天下之 良工哉。

《辨書》

尹彥成問曰:「居今之世,為古之工,亦有道乎?」曰:「師友 良醫,因言而識變,觀省舊典,假筌以求魚。博涉知病, 多診識脈,屢用達藥,則何愧于古人。」

梁陽泉物理論

《論醫》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 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 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