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4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稟五常,以為五臟。經絡腑

腧,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易》曰:「非天下之至 賾」,其孰能與於此?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 所知,各承家伎,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 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 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 「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 視死別生,固亦難矣。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 察之,而自防慮也。古來醫人,皆相嫉害,扁鵲為秦大 醫令李諡所害,即其事也。一醫處方,不得使別醫和 合,脫或私加毒藥,令人增疾,漸以致困,如此者非一, 特須慎之。寧可不服其藥,以任天真,不得使愚醫相 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

「凡醫診候,固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別病深淺,名曰巧 醫。」《仲景》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 十二經脈,辨三百六十五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 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醫相色,色脈與形,不得 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醫聽聲,聲合五音。 火聞水聲,煩悶善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脾者土也」, 生育萬物,迴助四傍,善者不見,死則歸之。太過則四 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塞,猶如醉人。四季 運轉,終而復始。下醫診脈,知病源由流轉移動,四時 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臟腑之微,此乃為妙也。

《論診候》

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 「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 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 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愚醫不通三部九候 及四時之經,或用湯藥倒錯,鍼灸失度,順方治病,更 增他疾,遂致滅亡。哀哉烝民枉死者半,可謂世無良 醫為其解釋。《經》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然愚醫不思 脈道,反治其病,使臟中五行共相剋切,如火熾燃,重 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 百病一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又云:「一百 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雖治 難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宋東坡雜記

《求醫診脈》

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實候,而大實有羸狀, 差之毫釐,疑似之間,便有死生禍福之異,此古今所 病也。病不可不謁醫,而醫之明脈者,天下蓋一二數。 「騏驥不時有,天下未嘗徒行;和扁不世出,病者未嘗 徒死,亦因其長而護其短耳。」士大夫多祕所患而求 診以驗醫之能否,使索病於冥漠之中,辨虛實冷熱 於疑似之間。醫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則巧飾 遂非以全其名,至於不救,則曰「是固難治也。」間有謹 愿者,雖或因主人之言,亦復參以所見,兩存而雜治, 以故藥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醫, 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至於有疾而求療,必先盡告 以所患,而後求診,使醫者了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後 求之診,虛實冷熱,先定於中,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雖中醫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 事哉?

《醫者以意用藥》

歐陽文忠公嘗言:有患疾者,醫問其得疾之由,曰:「乘 船遇風,驚而得之。」醫取多年柂牙,為柂工手汗所漬 處,割末雜丹砂、茯神之流,飲之而愈。今《本草注》引《藥 性論》云:「止汗,用麻黃根節及古竹扇為末服之。」文忠 因言:醫以意用藥多此比,初似兒戲,然或有驗,殆未 易致詰也。予因謂公:以筆墨燒灰飲學者,當治昏惰 耶?推此而廣之,則飲伯夷之《盥水》,可以療貪;食比干 之《餕餘》,可以已佞;䑛樊噲之盾,可以治怯。請幫助識別此字。「西子之 珥,可以療惡矣。」公遂大笑。元祐三年閏八月十七日, 舟行入潁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見文忠公於此》,偶記 一時談笑之語,聊復識之。

避暑錄話

《士大夫不可輕信醫》

士大夫於天下事,苟聰明自信,無不可為,惟醫不可 強。本朝公卿能醫者,高文莊一人而已,尤長於《傷寒》, 其所從得者不可知矣。而孫兆、杜壬之徒,始聞其緒 餘,尤足名一世。文莊,鄆州人,至今鄆多醫,尤工傷寒, 皆本高氏。余崇寧大觀間在京師,見董汲、劉寅輩,皆 精曉張仲景《方術》,試之數驗,非江淮以來俗工可比 也。子瞻在黃州,蘄州醫龐安常亦善醫傷寒,得仲景 意。蜀人巢谷出聖散子方,初不見於前世醫書,自言 得之於异人,凡傷寒不問證候如何,一以是治之,無 不愈。子瞻奇之,為作序,比之孫思邈三建散,雖安常 不敢非也,乃附其所著《傷寒論》中,天下信以為然,疾 之毫釐不可差,無甚於傷寒用藥一「失其度,則立死 者皆是」,安有不問證候而可用者乎?宣和後,此藥盛 行於京師,太學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數,今醫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