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4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論》

「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 有諸內者形諸外,苟不以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 不可得也。」為工者深燭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 白、黑,以合五臟之脈,窮其應與不應,切其五脈,急大、 緩、嗇、沉,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誠能察其精微 之色,診其微妙之脈,內外相參而治之,則萬舉萬全 之功,可坐而致矣。《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其意 如此。原夫道之一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人 之所稟皆備焉。夫五脈者,人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 榮於身。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於面。惟 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 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於能 合色脈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當微弦而 急,所以為生。若浮濇而短,色見如草滋者,豈能生乎。 心色如雞冠之赤,其脈當浮大而散,所以為順。若沉 濡而滑,色見如衃血者,豈能順乎?脾色如蟹腹之黃, 其脈當中緩而大,所以為從。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 實者,豈能從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濇而短, 所以為吉;若浮大而散,色見如枯骨者,豈能吉乎?以 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其脈沉濡而滑,所以為生。或 脈來緩而大,色見如煤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 參,既以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抑 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 關尺中,皆有其位。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 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額為心之部,以合於左 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鼻為脾 之部,合於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右頰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 金,為五之氣。頤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中,腎與膀 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至於相火;為三之氣,應 於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 之理,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是故《脈要精微論》 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 應。」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於色脈者,莫之能也。 《五臟生成篇》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夫脈之大小 滑濇沉浮,可以指別;五色微診,可以目察。繼之以能 合色,脈可以萬全。謂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白脈之 至也;喘而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黃脈之至也; 大而虛,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 脈,欲後之學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後扁鵲明乎 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而知之謂之巧。得《內 經》之理也。下逮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全。厥 有旨哉。

王好古湯液本草

《察病輕重》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 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病勢已過,命將難存。」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診脈, 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醫之可法》

錢氏《活人》王朝奉、王德孚所論,皆宋人《易》、老、《守真》,皆 金人所用之劑,寒熱之不同者,蓋本諸此。讀此數書 而用之,亦當以地方世代所宜責之。然莫若取法於 潔古,折衷於仲景湯液,則萬世不易之大法也。

明呂復醫門群經辨論

《古方論》

「《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 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 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於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 《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蓋《靈 蘭祕典》《五常政》《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 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其諸色脈病名,鍼 《砭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 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大綱要 法,無越是書矣。然按《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 扁鵲、白氏二《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 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不指為《內經》。唐王冰乃以 《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復以《陰陽大 論》託為其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 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疎,引援 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 缺義,頗於冰為有功。今於各篇之內,註意與經相類 者,仍斷章摘句,而釋以己意。冀與同志商確,非敢妄 議前修也。《內經靈樞》、漢、隋、唐《藝文志》皆不錄。隋有《鍼 經》九卷,唐有《靈寶註》及《黃帝九靈經》十二卷而已。或 謂王冰以《九靈》更名為《靈樞》,又謂《九靈》尤詳於鍼,故 皇甫謐名之為《鍼經》,即《隋志》《鍼經》九卷。苟一書而二 名,不應唐別出《鍼經》十二卷也。所謂《靈寶註》者,乃扁 鵲太元君所箋,世所罕傳。宋季有《靈樞略》一卷,今亦 湮沒。紹興初,史崧井是書為十二卷,而復其舊,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