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4 (1700-1725).djvu/87

此页尚未校对

二曰實,五實是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 五實也。三曰冷,臟腑受其積冷是也。四曰熱,臟腑受 其積熱是也。五曰邪,非臟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 「所中也。七曰內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內也。」既 先審此八要,參之六脈,審度所起之源,繼以望、聞、問、 切,何有不可治之疾也。

本草類方

《醫不可用孟浪》

夫用藥如用刑,誤即便隔死生。然刑有司,鞫成然後 議定,議定然後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 此詳謹,用藥亦然。今醫者至病家,便以所見用藥。若 高醫識病知脈,藥相當如此,即應手奏效。或庸下之 流,孟浪亂施湯劑,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殺人,何太容 易。良由病家不善擇醫,平日未嘗留心於醫術也,可 不慎哉。

徐春甫古今醫統

《慎疾慎醫》

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非謂已病而不治,亦非謂已 病而不能治也。蓋謂治未病,在謹厥始,防厥微以治 之,則成功多而受害少也。惟治於始微之際,則不至 於已著而後治之,亦自無已病而後治也。今人治已 病,不治未病,蓋謂病形未著,不加慎防,直待病勢已 著,而後求醫以治之,則其微之不謹,以至於著,斯可 見矣。聖人起居動履,罔不攝養有方,間有幾微隱晦 之疾,必加意以防之,用藥以治之。聖人之治未病,不 治已病,有如此。《論語》曰:「子之所慎,齊戰疾。」釋云:「齊所 以交神明」,誠至而神格。疾為身之生死所關,戰為國 家存亡所係。然此三慎,誠為最大,而疾與乎其中,得 非以身為至重耶?康子饋藥,則曰:「未達不敢嘗。」可見 聖人慎疾慎醫之心至且盡矣。世之人非惟不知治 未病,及至已病,尚不知謹。始初微略,恣意無忌,釀成 大患。方急而求醫,曾不加擇,惟以其風聞,或憑其吹 薦,委之狂愚,卒以自壞。皆其平日慢不究心於醫,至 於倉卒不暇擇請。殊不知醫藥人人所必用,雖聖人 有所不免。顧在平昔講求。稔知某為明醫。偶有微疾, 則速求之以藥,治如反掌。譬能曲突徙薪,豈有焦頭 爛額之誚。丹溪論之固亦詳矣。甫之膚見。尤有未悉 之意焉。續貂之訝,誠所不免。有志養生者。擴而充之。 亦未必無小補云。

《古醫十四科》

古醫十四科中有脾胃科,而今亡之矣。《道藏經》中頗 有是說。自宋元以來,止用十三科。考《醫政》,其一為風 科,次傷寒科,次大方脈科,次小方脈科,次婦人胎產 科,次鍼灸科,次眼科,次咽喉口齒科,次瘡瘍科,次正 骨科,次金鏃科,次養生科,次祝由科。國朝亦惟取十 三科而已,其脾胃一科,終莫之續。元李杲著《脾胃論》, 「極其精詳,但不言十四科之闕」,此不知其得舊本而 加以己意歟?抑盡為創著,而得上古之同然歟?是誠 醫道之大幸也。甫觀今世醫者,多不工於脾胃,祗用 反治之法,攻擊疾病,以治其標,惟知以寒治熱,以熱 治寒,以通治塞,以塞治通而已。用寒因寒,用熱因熱, 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必後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所 謂從治之法,則漠然無所知也。及致脾胃損傷,猶不 加察,元氣一壞,變證多端。如脾虛而氣短,不能以續, 變而似喘促,醫尚用降氣定喘之藥;如脾虛衛氣不 行,變而為浮腫,醫尚用耗氣利水之藥;如脾虛鬱滯, 變而作寒熱,醫尚謂外感,用發散之藥。大段類此,虛 而益虛,直以氣盡身亡,始用人參湯、附子湯灌之,於 殞絕之後,豈有能生之理乎?自今觀之,不足者十常 八九,況其時勢,競馳驅於名利之塗,勞思傷脾而致 病者,居其大半。若體實而偶為風寒暑濕之邪襲,則 惟攻之而即愈者,亦不多見矣。此則中醫治之易成 功也。及遇脾胃虛而致風寒暑濕之邪襲,一同體實 者而施治之,則大有間然者矣。攻之不已,則曰「藥不 瞑眩,厥疾弗瘳,必大攻之。」脾胃益傷,而疾益篤,技窮 無措,則曰難醫。時弊如斯,曷可勝紀?要皆不知本之 故也。《經》曰:「得穀者生,失穀者亡。」又曰:「有胃氣者生,無 胃氣者死。」然則胃氣穀氣,得非人身之本歟?

《時醫》

俗云:「明醫不如時醫。」蓋謂時醫雖不讀書明理,以其 有時運造化,亦能僥效。常自云:「趁我十年時,有病早 來醫。」又云:「饒你熟讀王叔和,不如我見病證多。」里諺 有云:「左心小腸肝膽賢,時來每日有千錢。」所謂明醫 不如時醫,良以此也。《衛生寶鑑》所謂福醫,深足為戒。 今之患者不達此理,委命於時醫,亦猶自暴自棄,甘 於溝壑者何異哉。

《巫醫》

以巫而替醫,故曰「巫醫」 也。

《論語》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孔子嘆人不可以 無恆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註云:「巫所以交鬼神,醫 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當也。夫醫之為道,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