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5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致,不問貧富皆往。貧人以楮鏹來貿藥,準病輕重,注 善藥緘以畀之,而歸其直。或楮鏹有不佳者,易佳者, 使供饘粥。蓋仁人之用心也。」

按《古今醫統》:「葛可久,名乾孫震父之子。醫實跨竈,性 甚仁厚,求療不分貴賤,輒盡心藥之,無有不效。著有 《醫學啟蒙論》《十二經絡》《十藥神書》行世。」

貝元瓚

按《上虞縣志》:「貝元瓚,字彥中,宋僉判欽世之七世孫, 元醫學教諭良友之子。世家北城,以醫活人,咸呼為 存仁先生。」

范益

按《古今醫統》:「范益,燕京人,醫甚精,尤神於脈。年七十 時,有老嫗居西山,請診其女,益以倦騎乘為辭。嫗出, 頃之攜二少女至。益診而詰之曰:『此非人脈,乃妖質 耳』。嫗跪告曰:『妾本狐類,久住世間,得日月之精氣,故 能變幻人形。二女偶患疾苦,知君仁厚,存活為心,故 敢求藥。君既洞察,詎敢欺乎』?益遂與藥,隨叩其所以」 往來禁城,如入無人之境,何也。嫗曰:「此時真主已在 濠梁,京城諸神俱已往彼,是故得以出入也。」逾年,太 祖果克燕京。若益者,真神醫也。

胡重禮

按《儀真縣志》:胡重禮,明初以醫名,尤妙太素脈。有久 瘧不止者,求視其脈,曰:「此瘧母也,須百劑方愈。」病者 服至半中止,而病未瘳。他日就孫醫,脈之曰:「此須五 十劑乃可。」如言而病已。蓋孫即重禮婿,傳業於重禮 者。聊舉一端,以見其藝精如此。

祝定

按《處州府志》:「祝定,字伯靜,麗水人。以醫術鳴。洪武初, 授本府醫學提領,轉正科,註竇太師《標幽賦》,醫學咸 宗之。」

李恆

按《合肥縣志》:「李恆,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初,以醫名選 入太醫院,擢周府良醫。常奉令旨,類集袖珍方諸書。 後以老致仕,王親賦詩以餞,命長史錢塘瞿佑序其 事。」

吳伯參

按《處州府志》:「吳伯參,穎慧縝密,信實不欺,尤精《太素》 脈,指晰人禍福修短無弗驗。有脈宜死者,為定其時, 至期無爽。」

王道中王大坤

按《無為州志》:「王道中,洪武間太醫院選醫。曾孫大坤, 太醫院醫官。萬曆十年夏,大旱,掌州事查志文,檄大 坤施藥,全活無算。」

按《醫學入門》:韓號飛霞道人,明初蜀之瀘州人。少 為諸生,因不第,褫縫掖,往峨嵋山訪醫,楊升菴太史 稱之曰「真隱。」著《醫通》二卷。

沙金

按《醫學入門》:「沙金,字廷璽,號杏軒,明初儀真人。以醫 濟人,不責其報,貧甚者或反給資。其子稷登第,贈工 部主事。」

沈貞

按《崑山縣志》:「沈貞,字士怡,業精於醫,志在濟人,未嘗 嗜利。患傷寒難治,因以仲景論為主,取李浩《或問》、郭 雍《補亡》,由漢迄今,凡論傷寒者,集而為專書,名曰《傷 寒會通》。吳下諸醫,謂其補仲景之未備。」

許律

按《崑山縣志》:「許律,字用韶,元醫學教授矩之長子。得 世傳之祕,凡人疾所不能療者,必之用韶求治,一經 診視其死生,如決蓍龜。弟度量,俱世其業。」

董伯儒

按《崑山縣志》:董伯儒與許用韶為內外兄弟,而醫之 學同出一門。伯儒淳質無偽,脈藥甚精,授醫學訓科。 子士源,克造其奧,能聲著於遠近。士源之孫愚,字汝 顏,尤深於脈理,投劑無弗效者,鄉人呼為「董一貼。」

倪維德

按《明外史》本傳:「倪維德,字仲賢,吳縣人,祖父以醫顯。 維德幼嗜學,已乃業醫,以《內經》為宗病。大觀以來,醫 率用裴宗元、陳師文《和劑局方》,故方新病多不相合, 乃求金人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家書讀之,出而治 疾,無不立效。周萬戶子,八歲昏眊,至不識饑飽寒暑, 時以土炭自塞其口。維德診之曰:『此慢脾風也。脾藏』」 智,脾慢則智短,急以疏風助脾劑投之即愈。顧顯卿 右耳下生癭,大與首同,痛不可忍,更數十醫莫能治。 維德曰:「此手足少陰經受邪也。」煮藥飲之,踰月而愈。 劉子正妻病氣厥,或哭或笑,人以為祟所憑。維德曰: 「兩手脈俱沉,胃脘必有所積,積則痛。」問之果然。以生 熟水導之,吐痰涎數升而愈。盛架閣妻左右肩臂奇 癢,延及頭面,不可禁,灼之以艾則暫止。維德診其左 脈沉,右脈浮且盛,曰:「此滋味過厚所致也。」投以劑,旋 已。林仲實以勞得熱疾,熱隨日出入為進退,暄盛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