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65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風健脾之劑服之,逾月而愈。治一婦癃病小腹痛,眾 以為瘕聚。復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 數,知其陰中痛,癰結小腸,膿已成,腫迫於玉泉,當不 得前後溲,溲則痛甚。遂用國老膏加將軍、血竭、琥珀 之類攻之,膿自小便出而愈。治一貴客,患三陽合病, 脈皆弦長,以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吐血一升許,且 脅痛,煩渴譫語,適是年歲運,左尺當不應。諸醫以為 腎絕。復曰:「此天和脈,無憂也。」遂投小柴胡減參加生 地,半劑後,俟其胃實,以承氣湯下之,得利而愈。治一 人,傷寒踰月,既下而熱不已,脅及小腹偏左腫滿,肌 肉色不變。俚醫以為風經四旬,其毒循宗筋入睪丸, 赤腫若匏子,瘍醫刺潰之,而脅腫痛如故。復診尺中 皆數滑而芤,脈數不時,則生惡瘡。關內逢芤,則內癰 作,其脅之腫,乃癰作腫。《經》曰:「癰疽不得達時亟下之, 慎勿晚。」乃與雲母膏作丸,衣以乳香,而用硝黃煎湯 送下之,下膿五升,明日下餘膿而愈。

按《寧波府志》:「呂復之,先河東人,徙鄞,因家焉。幼孤貧, 依母氏讀《易》書,習詞賦,後以母病,攻岐黃術,歷試有 驗。浙省平章左答納失里在帥閫,病無寐,心悸神懾, 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雖堅臥密室,睫未嘗交也。召 復診云:『左關之陽浮而虛。察其色,少陽之支,外溢於 目,膽虛而風乘以入,故無寐』。因投禁方烏梅湯、抱膽」 丸,日再服,遂熟睡,比寤病如脫,其神效類如此。

劉勉

按《蘇州府志》:「劉勉,字仲勉,世為瘍醫。至元間,以大臣 薦,召為尚醫,食太醫祿,入侍帷幄,出隨扈從,被遇特 加。尋省臺交舉,授保沖大夫,江浙官醫提舉。洪武中, 以名醫召至京,以老病放歸,終於家。生平視病者平 等如一,遇顛連無告者,且賑給之。嘗曰:『富者我不利 其所有,貧者我不倦其所求。時以為進乎道者』。」

王德文

按《旌德縣志》:「王德文,精通方脈,本縣以明醫薦,送部 考試中式,授醫學官。」

廖壽山

按《福建通志》:「廖壽山,建寧人。業軒岐術,以活人為心, 而不利其直,遠近德之。」

王履

按《明外史》本傳:「王履,字安道,崑山人。學醫於金華朱 彥修,盡得其術。嘗謂張仲景《傷寒論》為諸家祖,後人 不能出其範圍。且《素問》云:『傷寒為病熱,言常而不言 變。至仲景始分寒熱立辨,然義猶未盡,乃備常與變, 作《傷寒立法考》』。」又謂「陽明篇無目痛,少陰篇言胸背 滿,不言痛,太陰篇無嗌乾,厥陰篇無囊縮,必有脫簡」, 乃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複者,得二百三十八條, 復增益之,仍為三百九十七法。極論內外傷經旨異 同,併中風中暑辨,名曰《泝洄集》,凡二十一篇。又著《百 病鉤元》二十卷,《醫韻統》一百卷,學醫者宗之。履工詩 文,兼善繪事,嘗遊華山絕頂,作圖四十幅,記四篇,詩 一百五十首,為時所稱。自滑壽、葛乾孫、呂復、周漢卿 輩及履,皆元末人,至明初始卒。

按《古今醫統》:「王履,崑山人,字安道,學究天人,文章冠 世,極探醫源,直窮奧妙,推演東垣之旨,著《內傷餘義》, 名曰《㴑洄集》。又備常與變,作《傷寒立法考》,又有《醫史 補傳》《百病鉤元》《醫韻統書》,所存者惟《傷寒㴑洄》而已, 《鉤元、韻統》則未之見也。」使二書俱存,其有補於醫道, 又豈小哉!顧其真書淪沒,而《脈訣、鈐法》等偽書行世, 豈天不欲後世斯民躋於壽域也耶?

按《蘇州府志》:「王履嘗作《標題原病式》一卷,洪武初為 秦府良醫正,卒祀鄉賢。」

石逵

按《紹興府志》:「石逵,字良仁,諸暨人。洪武中,以辟薦至 京師。會諸王有疾,近臣或言逵善醫,詔視之有效,自 是遂以醫顯。後為御醫院使,戴元禮甚推重之。」

韓昌

按《平陽府志》:「韓昌,洪洞人,世以醫相傳,德厚心慈,醫 不計貲,人多重之。時見推車者臥道,憐之,診脈知寒 移暖屋,藥之汗愈。及行,資以粥米,其人叩謝曰:『願公 多壽,生貴子。洪武初,避兵岳陽,山中異人授祕術,醫 病不診視,一見即知生死。遠方至者,知為某來,藥之 輒效。有不可者,教以預後事,其言悉應,時稱神醫。孫』」 肅七歲,誤吞鐵釘,舉家皆憂。昌曰:「無妨,三年後釘當 出,他日且生貴子,大吾門。」後釘果從脅下出,固無恙。 已而生忠定公文,官至戶部尚書,加太傅,諡忠定。贈 昌如其官。其言果驗,且曾孫三世甲第,亦天之報厚 德云。

吳弘道

按《嘉興府志》:「吳弘道,義士森之曾孫,業醫顯名,每療 疾輒愈,愈則令種竹一竿,尋至鉅萬,遂號其地曰『竹 所。洪武初,嘗召至京師,擢御醫。子繼善,仕至黃門給 事』。」

唐協極唐歸極 唐遵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