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76 (1700-1725).djvu/12

此页尚未校对

氣浮,故屬陽;形合則陽蓄於內,其氣沉,故屬陰。陽則 淺以乘之,合以固之;陰則深以取之,闢以通之。夫陽 結之屬,其形為仰窩,為承掌,為兜凳」,為偃箕,為垂坡, 為窄鉗,「如罍之傾,如袂之垂」,如月之抱魄及靨,隱漚 浮趺,盤袂斂脈,蘸淺流突臨平洋之類,陰結之屬。其 形為懸囊,為懸鐘,為垂乳,為肤偃為凸,萌如芽,凝如 節,及駝峰鶴頂、龍顙、珠腹、鯰脣、馬跡、龜肩、牛項之類。 若其落平陽,經曠野,則全屬乎陽矣。蓋勢平流緩,脈 浮氣淺,有水以止之,無質以類之。其為勢也,長若垂 虹,擺若走蛇,橫若衡平,彎若弓滿,飄若絲游,直若弦 曳,方如氈鋪,圓如荷葉,宛如龍蟠,回如鉤曲。其形之 斂也,如龜鱉露泥,魚鳧出浪,殼「負蝸身,肉垂蚌口」,此 皆形聚之妙也。若其勢趨田疇,行無定蹤,落無的脈, 則當參其特小特大之變。又有落平原而有微似仰 掌之窩,然外流必交抱,兼有十道可考,雖不見龍脈, 意合如此。或有純陰不變之龍,只得直葬,不折有氣, 卻安於無氣龍盡處,脫煞虛黏,切不可葬八風吹動, 及泥水絕穴處。

難解二十四篇

一問:「山水向背,乃無情之有情,占穴之大法,欲人無 迷,亦有旨乎?」

答曰:「山以得水為面,故不得水者背也。以秀為面,頑 者背也。潤為面,枯者背也。明為面,暗者背也。勢來者 為面,勢去者背也。平緩為面,頹陡者背也。得局為面, 失局者背也。總之一方之山川必有最高大者為之 鎮焉,是名祖山。其山方雖八面,出各有枝,然大勢所 向,其出必多,伏而再起,斷而再續,則其面必前向,水」 隨之而同趨。氣之所鍾,形必轉顧,與水相交,其他從 山,勢亦趨回,此得水之明驗也。勢回則石紋必轉,石 者山之骨也。故《經》云:「山勢原骨,地勢原脈。」既知原其 始,則能要其終。終也者,其面之所存乎?昔人謂天下 山,山隨水走,山向則水向,可不言而悟矣。昔人云:山 乘秀氣,故以秀為面。秀之一言,其占山之神乎?顧聰 明不備,不足以明此;不明乎此,不足以語向背。苟向 背無徵,難乎其言微矣。是故向多者,其終必大;背近 者,雖得必微。兄弟之國,勢足相敵,各為其主,外必互 違。臣主之分,勢必懸殊。若同處一方,則尊卑迥別,雖 有其位,情終衛主,勢必為用。何則?所得多寡,其源元 不齊也。山川之性,亦猶是已。明乎此,則真偽辨,小大 別,吉凶定矣。

二問曰:「龍之去來,斷伏多者,世莫能察,時師指說,去 來不定,欲求畫一,安所從乎?」

答曰:「過水者,所以止來龍也。《經》曰:『外氣橫行,內氣止 生』。」氣即水也。橫行者,言闌止其行也。若夫高山岡阜, 疊疊綿亙,雖有閃跌形勢不絕者,不待察而知其來 止也。至於山岡大斷,一伏數十里,近者二三里,或中 有掘鑿橫河,不知審勢,即為所惑,來去倒置,其失非 細。夫水必從高而下,從分而合,從小而大,從近而遠, 觀其源派,跡其流行,審其入止,則兩山之中必有水, 兩水之中必有山,不辨自明矣。世謂「石脈度江河」,其 說似是而非,不可不察。凡山入水,雖云石脈,必不能 透過。過水者,謂從高至低,通流之溪江也。唯湖海勢 下形窪,為眾流所歸,漫衍平闊,故山脈從不界處透 入。譬夫經脈,各有條理,一身五體,隨「經而斷。其間骨 節,各各界開,外看似連,其中實斷,故有通溪皆石,水 自中流。」昧者不知,謂為連屬,蓋不察其兩山皆石,勢 俱向盡,犬牙相匝,而中有縫,罅輳而不屬,故各不相 連。觀八閩延建之溪,可以自悟;觀東西二涼山,可以 知長江中流,南北不接;觀東西二洞庭,可以知三江 所入,總出吳淞。二山,中間。是界水道。則流深不流淺。 連近不連遠。昭然領會矣。

三問:「受氣之法,其變有幾?求穴之要,莫急於斯。苟昧 其旨,厥誤甚遠,期其弗失,豈有道乎?」

答曰:「受氣大法,其變有五,曰直來橫受、橫來直受、順 來倒受、斜來正受、正來斜受。五者陰陽變化,自然之 道也。循而窮之,雖山川詭異,莫能逃焉。何則?直而不 橫,即是直來直受,氣沖腦散,生機不存;橫而無直,生 氣不吐,焉有融結?順來則水必直趨,脫不倒迎,何以 交會?正而閃跌,猥藏入穴為斜,梧桐葉上生偏子也」; 斜而入穴,列局轉正,楊柳枝頭出正心也。若斜而無 正,正而無斜,則變化不施,木強無情,故必得此,乃可 用以合堂氣,審局勢,收水法,定賓主,辨真偽,此求穴 之大旨,搜剔山川之握奇也。不明乎此,窮年卒歲,汗 漫無歸,長望岡巒,心目俱眩,焉能窺隱測微,得造物 自然之情耶?神而明之,非法可盡,況無法乎。諺云。「下 士遍山走。」由昧此爾。外此復有山乘秀氣。平乘積氣。 積者積厚而為脊也水乘旺氣,石乘殺氣等法,亦於前法有補, 明者宜并參焉。

四問:水法有宗廟、明堂、黃泉、八殺等,種種不同,其道 何居?

答曰:「水法之妙,郭景純《葬書》言之詳矣,特時人不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