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76 (1700-1725).djvu/12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欲知葬地之理者,將即形法而求之備乎?抑合陰陽

家而論之也?」對曰:「是固當辨。譬之人事形法,其言相 也;陰陽,其推命也,有不相待者矣。然言相者,因百物 之異形,而各極其情狀,以察造化之微,而知吉凶,必 不以相人者相六畜也。推命者,以生年月日時,論禍 福吉凶,猶或失之者,由其為術之本,不足以範圍大 化也。移之以推六畜,輒大謬者,六畜之生,不同于人 也。夫方位之說,本非所以求地理,況乎隨意所擇,不 得形法之真,而概以其說加之,則亦何異以虛中、子 平之術而推六畜以論牛馬者而論人耶?」又問曰:「然 則其說何自而始?術家多談之者,又何耶?」對曰:「不知 其所自起也。」贑人相傳,以為閩士有求葬法于江西 者,不遇其人,遂泛觀諸郡名蹟,以羅鏡測之,各識其 方,以相參合,而傅會其說如此。蓋瞽者扣盤捫燭以 求日之比,而後出之書益加巧密,故遂行于閩中,理 或然也。夫勢與形,理顯而事難以管窺,豹者每見一 斑,按圖索驥者多失「于驪黃牝牡,苟非其人神定識 超,未必能造其微也。方位者,理晦而事易,畫師喜模 鬼神,憚作狗馬,況羈旅求合之巫,惡肯改其所難,以 艱其衣食之途哉!此可為智者道爾。」問者又曰:「理既 如是,則《葬書》所謂反氣納骨,以蔭所生者,固在其術 中矣。何乃于奪神功、改天命之說,而斥絕之若是耶?」 對曰:「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者,氣機自然之應也。然吉 地不易求,而求全吉者尤未易。葬師嘗鮮遇,而遇真 術者為尤鮮。是其術之明晦用舍,地之是非得失,且 懸於天而不可必。今其言曰:『君子以是奪神功,改天 命』。何其不思之甚耶?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豈 《葬書》之謂君子者乎?」又曰:「然則今之名卿大家,其先 世葬地多驗,如執券取物,至其盛時,竭力以求,輒無 所得,或反倍謬取禍,豈亦分定者不可推移邪?」對曰: 「不但如是而已。夫家之將興,必先世多潛德陰善,厚 施而不食其報。若是者,雖不擇而葬,其吉土之遇與 子孫之昌,固已潛符默契,蓋天畀之也。後世見其先 之興盛,而不知其所自來,于是妙貪巧取,牢籠刻削, 以為不知何人之計,則其急于擇地者,亦植私窺利 之一端爾。其設心如是,則獲罪于天,而自促其數者 多矣。擇而無得,與得而倍謬,豈非人理之顯著者哉?」 問曰:「然則大儒朱子亦有取焉,何也?」對曰:「大賢君子 之事,不可以常人類論。古者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 必誠必信」,地風水泉,螻蟻之為患至深,善腐速朽之 藏,如委棄於壑,蓋時有定制,民無得而遺焉,皆昔人 知之而無可奈何者。伊川程子謂「死者安則生人安」, 乃自後世擇地而言,其自然之應爾。朱子之葬必擇 地,亦曰:「為所得為以自盡」夫必誠必信之道,而不失 程子之意云爾。然而君子之澤,未嘗有加于報「施之 常,則其託斯事于季通氏者,又豈有所歆羨期必也 哉?固非可與常人類論也。」問者又曰:「死葬者,生人之 所必有,而大儒君子所為,乃後世之標準也。故世之 論葬地者,必以朱子為口實,則仁人孝子之葬其親 地,不可無擇也明矣。今物理之難明者既如彼,而得 失之懸於天者又如此,則所謂為其得為,以盡其必 誠必信之道者,將何自而可邪?」對曰:「死葬以禮,祭之 以禮,斂手足形還之。葬與葬,以天下一也,故喪具稱 家之有無。夫吉地之難得,豈特喪具之費而已哉!先 王制禮,致嚴于廟,以盡人鬼之情;而藏魄於幽,以順 反原之變。其處此固有道矣。積善有餘慶,積不善有 餘殃。秦不及期,周過其曆,祈天永命,歸於有德,而心 術之壞,氣數隨之。此必然之理也,聖賢豈欺我哉?學 士大夫秉禮以葬親,本仁以厚德,明理以擇術,得失 之際,觀乎時義而無所容心,則庶乎不悖於性命之 常,而無憾于慎終之教矣。豈非先哲之志而君子之 道哉!」又問曰:「然則《孝經》所謂『卜其宅兆而安厝之』者, 果為何事?而前輩為中原土厚水深,地可不擇,江南 水土淺薄,不擇之患不可勝道,則將奈何?」對曰:「聖人 之心,吉凶與民同患也,而不以獨智先群物,故建元 龜泰筮,以為生民立命,而窀穸之事亦得用焉。豈以 偏方地氣之不齊,而強人以所難知者哉?且江南之 林林總總,生生化化者,無有窮時,而」地之可葬者有 時而盡也。又安得人傳景純之說,而家有楊廖之師 哉?夫道不足以公天下,法不足以關後世,而垂訓者 未之聞也。雖然,有一于此,《葬書》所謂「勢來形止,地之 全氣」者,誠未易言。若夫童斷過獨,空缺曠折,水泉砂 礫,凶宅之速滅亡者,固有可避之道也。大山長谷,迴 溪複嶺之中,豈無高平深厚之地,可規以為族葬者? 雖鬼福之應,無及於人,而盛衰之常,得以盡其天分。 辟如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其視,委之庸巫,聽其貪戾, 妄作冥暗,顛覆於一杯之壤,而不自知者,則大有逕 庭矣。昔人謂「誤解《本草》為生人之禍」,今葬術豈輕於 《本草》。然藥餌得失,見於目前,而葬地吉凶,每存身後。 故未有能稽終知弊者也。事有關於送終之大節,儒 先君子有所不廢,而流俗因仍未能極其表裡精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