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76 (1700-1725).djvu/127

此页尚未校对

里之外,或蒙人笑罵,或被人搆害,其親亦熟于鼾睡 而不知顧矣。況朽滅之形,飄散之神,而能蔭應子孫 于數百年之後乎?」曰:信斯言也。《易》重《卜筮》,先聖王何 以使「人敬鬼神、定吉凶也?且齋明盛服以承祭祀,而 洋洋如在,又何物使之乎?」曰:「此皆聖人以神道設教 耳。其欲天下有報本反始之心,故赫其靈於祭享,而 歸之實理。若或使之者,要其感應,則如木實之相傳, 實以子孫神氣而會合祖宗之神氣,故如或見之,如 參前倚衡之說耳,非祖宗真有形象在於」其上,在於 其左右也。其教人卜筮者,則因理以定數,托蓍龜之 神明,使人順性命之理耳,非謂福可幸求,禍可幸免 也。故曰:「《易》為君子謀,非為小人謀。」若必求蔭應之說, 則《易》所謂鬼神者,是乃奸宄之囊橐也,有是理乎?曰: 蔭應之說,在形體亦有然者,不曰「堅土之人剛,息土 之人美」乎?曰:「土氣之能蔭人,猶地道之敏樹也。人與 樹皆天地生氣之所在,故在地之生氣能蔭之,即栽 者培之之謂。若朽骨已在傾覆之數,雖天地生生之 大德,不能復生之矣。不能復生,而謂其能乘生氣以 反蔭生人,有是理乎?借使有是理也,骨肉朽斃而魂 氣無不之也,其靈亦不過與生前等耳。生前雖堯舜 之神明,不」能庇朱均之子,而謂其死後反能蔭應之 乎?是生不如死,人不如鬼,率天下而崇鬼道也,不亦 左乎?然則蔭應之說,古無有也,有之,自郭璞始。璞也, 《葬書》之設,果自為乎?抑為人乎?如曰自為,則蔭應未 及其子,而刑戮已及其身矣,豈有拙于自為,而巧于 為人乎?然其《書》曰:「葬者,乘生氣也。」此人子不忍「死其 親之意,吾無容議也。」其曰「銅山西崩,靈鍾東應」,則本 東方朔滑稽之說,當時孰有親見其事而耳聞之者? 朔嘗謂蟠桃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子,朔已得 三偷焉。亦將謂朔之言為足信乎?又謂木華於春,栗 芽於室,如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似也。 然華於春者,生木也;芽於室者,生栗也。使朽木在山 而腐栗在室,亦安能乘春氣而復華復芽?此亡骸之 不足以蔭遺體,彰彰明矣。借使足以蔭焉,則一父或 生數子,皆遺體也。而或蔭或不蔭,又何說以通之?或 又曰:「子不見磁石之能翕鐵,暴骨之能滲血,一氣有 感通之理乎?」曰:「氣感通,如磁石于針,固也。然石之于 針,能翕之而已。」果能化小為大,化輕為重,如所謂鬼 福之能及人乎?或曰:「吾見某家葬地善,其子孫見當 昌盛;某家不善,其子孫見當衰微,如影響之應形聲 多矣。子獨不信之乎?」曰:「盛衰有相尋之理,天地亦有 終窮之時,此適逢其會焉耳,非葬地之故也。有違禮 而火化水化,其祖宗無葬地,亦或有昌達者矣,則何」 居?昔之善擇形勝以建都,比崩遂葬於是者,莫如堯、 舜、禹、湯、文、武之為盛。然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 邑,湯都亳,文武都鎬京、都洛。當其都會之初,人固以 為山川之靈應矣。至今山川尚無恙也,其子孫不復 見有禹、湯、堯、舜、文、武之再出,又將誰諉乎?或曰:「此則 天地之大數也。姑舍是而以小者論」之,寬閒之野多 村落焉,或風氣環抱則煙火相望,或山川散逸則四 顧寂寥,歷歷可指數也,而子不信之乎?曰:「此生地能 蔭生人,予前已言之矣。然又有說焉,村落雖有美惡, 其初原未嘗有人也,及人見村落環抱,乃相率而居 之而成村落,或遂村落能蔭人也,子何疑于是乎?大 抵山川各有旺氣,隨」方隨時而遷轉,不可執著者也。 當其氣之方會,雖海上無人之境,亦足以生人,不必 青龍、白虎、朱雀、元武之相湊合也。及氣之衰,雖名山 大川、通都巨鎮之形勝,而或變為荒莽無用之區矣。 人之貧賤富貴,死生壽夭,要皆關於氣運之隆替,此 理之常,無足怪者。若謂由土蔭焉,是上天之命反制 於一坏之土,謂有地理而無天理可乎?故謂某地時 乘生氣則可,謂某地必龍虎湊合而後能乘生氣則 不可,謂某地時乘生氣而以安親之體魄則可,謂某 地能乘生氣活白骨以蔭子孫則不可。然此龍虎之 說,施諸東南,猶有山川之可據。若北方一望坦然,雖 公侯伯之祖壟同一土饅頭也。孰藏風?孰止水,孰為 龍,孰為虎,孰為朱雀元武哉?或者又以土之稍高者 為山,下者為水,是求其說而不得,又從而為之辭也。 或曰:「子之言詳矣,則吾既得聞命矣。」胡程子,大儒也, 謂培其根而枝自茂。朱子,大儒也,兆二親於百里之 遠,而再遷不已,子以程朱為不足法乎?曰:程、朱信大 儒也,然以其事其言論之,則亦何能無疑?其曰「地之 善者,則其神靈安,子孫盛,若培其根而枝葉自茂。」不 知所謂根者,果有生氣者乎?抑既朽者乎?如曰既朽 之根,而培之以求枝葉之茂,不可得矣。兆二親於百 里之遠,而再遷不已,謂朱子純孝之心,惟恐一置其 親於不善之地可矣。若謂緣此求蔭,恐非聖賢正誼 明道之本「心也。況生則同室,死則同穴,終古以來,未 之有改也。使二親而有靈,夫豈安於百里之暌離,而 不抱長夜之恨乎?」其所以屢遷者,或亦藉以求蔭焉 耳。嗚呼,其求之也力矣,何後世子孫受蔭,不過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