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87 (1700-1725).djvu/58

此頁尚未校對

蹴踘部雜錄

《劉向別錄》:「蹴踘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 蹋踘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 練之。」

《太平御覽》·《風俗通》曰:「丸毛謂之鞠。」

郭璞《二蒼解詁》曰:「鞠毛丸,可蹋戲。」

《會稽典錄》曰:「漢末,三國鼎峙,年興金革,上以弓馬為 務,家以蹴踘為學,干是名儒洪筆,絕而不續。」

《緗素雜記》:世俗有蹙融之戲,謂以奕局取一道人,各 行五棋,即所謂格五也。唐《資暇集》謂:融宜作戎,此戲 生于黃帝蹙踘,意在軍戎也。殊非圓融之義。又引庾 元威著《座右方》,所言蹙戎者,即今之蹙融也,其說甚 佳。然謂生于黃帝蹙鞠,則又誤矣。按《漢書枚皋傳》云: 「蹙鞠刻鏤。」又《霍去病傳》云:「尚穿域。」鞠,《顏師古注》云: 「鞠以韋為之,中實以毛蹴。」以為戲樂也。則蹙鞠非 蹙融明矣。案《西京雜記》云:「漢成帝好蹙鞠,群臣以蹙 鞠為勞體,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擇似而不勞 者奏之,家君乃作彈棋以獻』。」又唐薛嵩好蹙鞠,劉鋼 勸止之,曰:「為樂甚眾,何必乘危邀頃刻之歡?」皆謂蹙 鞠為勞動,則明知非蹙戎也。今人又以蹙鞠為擊鞠, 蓋蹴擊一也。沈存中乃以擊鞠為「擊木毬子」,故謂與 蹴鞠異,反以為傳寫之誤,非也。故《唐書》所載,但云「擊 毬」,不謂之鞠,其義甚明。

《畫墁錄》:顏師古註《前漢蹴踘》:「蹴踘以韋為之,中實以 物,蹴踏為戲樂。若于氣毬中用物,何如勝踢。」故人亦 有謬作。

《中山詩話》:鞠皮為之,實以毛蹙蹋而戲,晚唐已不同 矣。歸氏子弟嘲皮日休云:「八片尖皮砌作毬,火中燀 了水中揉。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踼招拳卒未休。」今柳 三復能之,述曰:「背裝花屈膝,白打大廉斯。進前行兩 步,蹺後立多時。」柳欲見晉公無由,會公蹴毬後園,偶 迸出,柳挾取之,因懷所業,戴毬以見。公出書再拜者 三。每拜,毬起,復于背《膂愨》頭間,公乃笑而奇之,遂延 于門下。然弟子拜師,常理也,獨毬多賤人能之,每見 勞于富貴子弟,莫不拜辭而去,此師拜弟子也。術不 可不慎,此亦可喻大云。

《齊東野語》《蹴踘謎》云:「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樂然後笑, 人不厭其笑。」

《太平清話》:踏踘始于軒后,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圜 囊,實以毛髮,今則鼓之以氣。又有滾弄、飛弄之技,不 知始于何人。國初彭氏雲秀以女流清芬,挾是技遊 江海,叩之謂有解,一十有六。詹同文贈之以「袞弄行」、 「珍珠船」,淮南陽渥燃千圍之燭以擊毬。

《陝西通志》:「蹴鞠之戲,蓋古兵勢也。漢兵家有《蹴鞠》二 十五篇。蹴毬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 以度毬,毬工輒分左右朋以角勝負焉。」

事物原始:劉向《別錄》云:「蹴踘,黃帝軍中之樂,所以練 武事也。或曰:起于戰國時。蹋踘,兵勢也。」按,唐歸日安 嘲皮日休云:「八片尖斜砌作毬,火中燀了水中揉。一 包閑氣如常在,惹踼招拳卒未休。」此可見其制矣。宋 柳三復云:「背裝花屈膝,白打大廉斯。進前行兩步,蹺 後立多時。」此可見其法矣。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 以雞羽,呼為「箭子。」三四成群走踼有裡外廉、拖鎗、聳 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名色,亦《蹴踘》之遺意也。

蹴踘部外編

唐杜光庭《錄異記》:「蘇校書者,好酒,唱望江南,善製毬 杖,外混于眾,內潛修真。每有所闕,即以毬杖干于人, 得所酬之金以易酒。一旦于郡中白日昇天,約是壬 申、癸酉年也。」晉州汾西令張文渙長官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