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89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未曾聞見。皆是見說,燭理不明,便傳以為信也。假使 實所聞見,亦未足信,或是心病,或是目病。如孔子言: 『人之所信者目,目亦有不足信者邪』?此』」言極善。 楊 定鬼神之說,只是道人心有感通。如有人平生不識 一字,一日病作,卻念得一部杜甫詩,卻有此理。天地 間事,只是一箇有,一箇無,既有即有,無即無。如杜甫 詩者,是世界上實有杜甫詩,故人之心病。及至精一, 有箇道理,自相感通,以至人心在此,託夢在彼,亦有 是理,只是心之感通也。 世間有鬼神憑依言語者, 蓋屢見之,未可全不信。此亦有理,「莫見乎隱,莫顯乎 微」而已。 神與氣未嘗相離,不以生存,不以死亡。 魂謂精魂,其死也魂歸於天,消散之意。

《張子》曰:「范巽之嘗言神姦物怪,某以言難之,謂天地 之雷霆草木至怪也,以其有定形,故不怪;人之陶冶 舟車亦至怪也,以其有定理,故不怪。」今言鬼者不可 見其形,或云有見者且不定,一難信;又以無形而移 變有形之物,此不可以理推,二難信。又嘗推天地之 雷霆草木,人莫能為之;人之陶冶舟車,天地亦莫能 「為之。」今之言鬼神,以其無形則如天地,言其動作則 不異於人,豈謂人死之鬼,反能兼天人之能乎? 今 更就世俗之言評之,如人死皆有知,則慈母有深愛 其子者,一旦化去,獨不日日憑人言語,託人夢寐存 恤之耶?言能福善禍淫,則或小惡反遭重罰,而大憝 反享厚福,不可勝數。又謂人之精明者「能為厲,秦皇 獨不罪趙高,唐太宗獨不罰武后耶?」又謂「眾人所傳, 不可全非自古,聖人獨不傳一言耶?」聖人或容不言, 自孔孟而下,荀況、揚雄、王仲淹、韓愈學亦未能及,聖 人亦不見略言者以為有數子,又或偶不言,今世之 稍信實,亦未嘗有言親見者。

問:「『來而伸者為神,往而屈者為鬼』。凡陰陽魂魄,人之 噓吸皆然,不獨死者為鬼,生者為神。故橫渠云:『神祇 者,歸之始;歸往者,來之終』。」朱子曰:「此二句,如俗語罵 鬼云:『伱是已死我,我是未死伱』。《楚詞》中說『終古』,亦是 此義。」問:「既屈之中,恐又自有屈伸?」曰:「祭祀致得鬼神 來格,便是就既屈之氣又能伸也。 魄是一點精氣, 氣交時便有這神。魂是發揚出來底,如氣之出入。息 魄是如水。人之視能明,聽能聰,心能強記底。有這魄, 便有這神,不是外面入來。魄是精,魂是氣。魄主靜,魂 主動。」又曰:「草木之生,自有箇神,他自不能生。在人則 心便是。所謂『形既生矣,神發知矣』是也。」 問「生魂死 魄。」曰:「古人只說『三五而盈,三五而闕』。近時人方推得 他,所以圓闕,乃是魄受光處,魄未嘗無也。人有魄先 衰底,有魂先衰底。如某近來覺得重聽,多忘是魄先 衰。 陰陽之始交,天一生水,物生始化。」曰:「魄既生魄, 煖者為魂,先有魄而後有魂,故魄常為主為幹。」又曰: 「先輩說魂魄多不同。《左傳》說『魄先魂而有,看來也是 以賦形之初言之,必是先有此體象,方有陽氣來附 也。 動者,魂也,靜者,魄也。動靜二字,括盡魂魄。凡能 運用作為,皆魂也,魄則不能也。今人之所以能運動, 都是魂使之爾。魂若去,魄則不能也。月之黑暈便是 魄,其光者,乃日加之光耳,他本無光也。所以說哉!生 魄旁死魄』。《莊子》曰:『日火外影,金水內影』。此便是魂魄 之說。」 問:「人有盡記得一生以來履歷事者,此是『智 以藏往否』?」曰:「此是魄強,所以記得多。」 問:「魂氣升於 天,莫只是消散,其實無物,歸於天上否?」曰:「也是氣散。 只是才散便無。如火將滅,也有煙上,只是便散。蓋緣 木之性已盡,無以繼之。人之將死便氣散,即是這裏 無箇主子,一散便死。大率人之氣常上,且如說話,氣 都出」上去, 魂散則魄便自沉了。今人說「虎死則眼 光入地」,便是如此。 橫渠云:「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 息;物之既盈,氣日反而遊散。至之謂神,以其伸也;反 之謂鬼,以其歸也。」天下萬物萬事,自古及今,只是箇 陰陽消息。屈伸,橫渠將屈伸說得貫通。上蔡說,卻似 不說得循環意思。

南軒張氏曰:「向在淮上,宿一小寺中。夜聞小雞聲,以 數萬計。起視之,見彌望燈明滿地。問之寺僧,云:『此舊 戰場也。遇天氣陰晦,則有此。夫氣不散,則因陰陽蒸 薄而有聲,氣自為聲,於人何預』?」又曰:「鬼神之說,須自 窮究,真是無疑方得。不然,他人說得分明,亦不濟事。」 勉齋黃氏曰:「夫人之生,惟精與氣。為毛骨肉血者,精」 也;為呼吸冷熱者,氣也。然人為萬物之靈,非本石,故 其精其氣,莫不各有神焉。精之神謂之魄,氣之神謂 之魂。「耳目之所以能視聽者,魄為之也;此心之所以 能思慮者,魂為之也。」合魄與魂,乃陰陽之神,而理實 具乎其中。惟其魂魄之中,有理具焉。是以靜則為仁 義禮智之性,動則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情,胥此 焉出也!人須如此分作四節看,方體認得著實。」或問: 「朱文公但將理與氣對看,今先生分作四節,何也?」曰: 「理與氣對,是自天地生物而言;今之說,是自人稟受 而言。若但言氣,《大易》何以謂精氣為神?但言理也。橫 渠何以謂『合性與知覺為心』?即此意玩味,當自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