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3 (1700-1725).djvu/117

此页尚未校对

浪帖息。今者拜侯賜,未若記侯之感通。」公乃召從事 河東裴處權文其功。客有博陵崔應書于石。會昌六 年九月一日建。

《修黃魔神廟記》
袁循

咸通末歲,今翰林舍人蘭陵公自右史竄黔南,秋八 月二十七日,泝三峽,次秭歸。時蜀水方漲,橫濤蔽目, 公積悸而寢,夢神人赤髮碧眸,且云:「險不足懼。」公異 之,再寐又夢公詰其所自,則曰:「我黃魔神,居紫極宮 之隅,將祐助明公,出于北境。」公曰:「吾斥去荒徼,危殆 未巳,神能惠我,何也?以朝夕期,幸與我俱遊,我不忘 矣。」亟言之,神許諾。自是抵于黔,又遷于羅,每涉險艱, 神怳如在。洎公遷于朝,夢神告歸公曰:「將設廟列塑 于宮之傍。」丁酉歲,公從弟兟自澧陽尹亞西蜀,路出 祠下,以囊金致公意,謂前制不專,請別修敬。太守清 河公承命感異,親營之。心匠既陳,層軒以新。神樂來 斯,靈儀蹲蹲。按《靈寶經》:「南方有大魔,其中央曰黃天 魔王,橫天擔力」,謂能力扶昊蒼,周覆萬有。天其或者 以公有弘濟之業,將扶危定傾,作鎮天步,俾黃魔降 鑒,為公之兆朕乎?噫!天為功,必藉於大賢,神之靈固 輔於有德,是必有鴻猷盛績萃于公之心,未可知也。 循以學官謫秭歸,奉太守命,弗敢讓所記。乾符丁酉 歲仲春九日,司戶參軍袁循記。

《嵩山啟母廟碑》
崔融

臣聞「天地生成,其法自然之謂道;陰陽鼓舞,其功不 測之謂神。」然則物或類感,事因通變。乾棟傾而三光 北馳,坤輿缺而百川東瀉。河淪越儁,有郡邑之為魚; 水陷歷陽,有吏人之化鱉。訪遺蹤于女峽,風雨蕭條; 徵往事于始泉,絃歌響亮,盈虛靡定,合散焉常?不知 誰子,既老氏之多懵;忽然為人,寧賈生之足辯?仰觀 「俯察,裁識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未窮死生之說,得于 道而失于道,義有必然,出于幾而入于幾,理無或廢。 知變化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臣謹按啟母廟者,蓋夏 后啟之母也,漢避景帝諱,改啟之字曰「開。」厥後相傳, 或為開母。而顧野王《輿地志》、盧元明《嵩高記》,並不尋 避諱之旨,以為陽翟婦人,事不經見,諒無所取。粵若 玉斗璇璣,李母之居鄰北極;金臺石室,王母之宅在 西山。氣為母則群物以萌,月為母則容光必照,《坤》為 母則上下交泰,后為母則邦家有成。故華胥履跡而 雄氏孕,女登感神而炎運作,星流華渚而白帝生,月 貫幽房而黑精降。明明有夏,穆穆塗山,子娶于度土 之辰,女婚于台桑之地。搜奇帝紀,識異歸藏。束生發 蒙而有迷,韓子稱賢而不朽。漢臣之筆墨泉海,陳其 令名;秦相之一字千金,敘其嘉應。士歌南國,徒聞侯 禹之詞;石破北方,終見生余之兆。則郭璞所謂「陽城 西啟母石」,李彤所謂「嵩山南啟母祠。」隋巢之說有徵, 鴻烈之言無𤕤者矣。昔者鸞川之上,母變空桑;豚水 之濱,「男生破竹。美人之虹名䗖蝀,仙婦之月作蟾蜍。 精衛銜木而償冤,女尸化草而成殯。山崩蜀道臺,候 婦而無歸;石立武昌亭,望夫而不及。」論乎誕載,群下 莫尊于帝王;語乎遷易,凡百無聞於感致。美矣哉,不 可得而稱也。大唐革去故,鼎取新,與運而生,繼天而 作。握乾坤而造物,海內知春;闢混沌而為「家,域中無 外。天皇膺曆,數順謳歌,金櫃玉板,服皇王之能事;衢 室廟堂,承祖宗之茂烈。垂衣裳而作元后,端拱北辰; 負黼扆而朝諸侯,嚮明南面。周邦赫赫,其道洽于成 康;漢室巍巍,其化鍾于文景。東漸西被,遠安邇肅,海 三年而無波,雲連月而不散。天瑞降,地符昇。靈鳳五 文,歲時來苑囿;神龍八卦,昏旦游池沼。」《禮》云乎哉?無 取于周旋揖讓,樂之謂也,必在于移風易俗。司祿益 富,家國于是乎有餘;司命益年,臣人于是乎不夭。明 王三懼,未嘗遺戒慎之心;天子四鄰,莫能展弼諧之 用。家安其業,但聽于鄰雞;人得其和,遂同于野鹿。表 讖記,奏《河圖》,四十六事之著明,曷云尚也。登太山,禪 梁甫,七十「二封之可識,何以加乎?」且夫窮聖神,備道 德,滋萌元氣,開闢太初,斯乃天皇氏之所以應乎天 也。依土地,明神靈,駕六羽而上騰,度九州而下濟,斯 乃人皇氏之所以應乎人也。造書契,教畋漁,合五緯 而節四時,登九天而類萬物,斯乃羲皇氏之所以制 人法也。務播植,該變通,嘗藥以救兆人,聚貨而交天 下,斯乃農皇氏之所以興人利也。振夔鼓,載龍旗,天 則元女授符,帝則黃神降升,斯乃軒轅氏之所以除 人害也。均度量,正都邑,總秋令于金人,分瑞官于鳳 紀,斯乃帝昊氏之所以為人極也。潔祭祀,義鬼神,履 時以象天,養財以任地,斯乃帝頊氏之所以為人教 也。秋乘馬,春乘龍,順三辰而天「道平,建五正而人事 理」,斯乃帝辛氏之所以為人政也。「明如日,晦如陰,人 無識其名,帝何力于我?」斯乃帝堯氏之所以昭君德 也。聞一善,舉八才,帝唱動而爛星雲,天歌發而蹌鳥 獸,斯乃帝舜氏之所以章后功也。夫三統者,道之大; 五行者,生之宗。三皇法之而列,五帝則之而序。道以 三興,德以五立,非天下之至聖,孰能兼于此乎?而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