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3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一頭,擬為金色,遇急事,遂以牛他用之。經三年,慶妻 馬氏忽夢此像謂之曰:「卿夫婦負我金色,久而不償, 今取卿兒丑多以償色焉。」覺悟,心不遑安。至曉,丑多 得病而亡。慶年五十,惟有一子,悲哀之聲,感於行路。 丑多亡日,像自有金色,光照四鄰。一里之內,咸聞香 氣,道俗長幼,皆來觀睹。尚書右僕射元稹聞里內頻 有怪異,遂改「準財里」為《齊諧里》也。

《悅生隨抄唐傳》載云:時有鬻茶之家,陶為陸羽之像, 置於煬器之間,云:宜茶足利也。因目曰「茶神」,有交易 則以茶祭之,無則以釜湯沃之。

《唐國史補》:江南有驛吏,以幹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 白曰:「驛中已理,請一閱之。」刺史乃往。初見一室,署云 「酒庫,諸醞畢熟。」其外畫一神。刺史問:「何也?」答曰:「杜康。」 刺史曰:「公有餘也。」又一室署云「茶庫,諸茗畢貯。」復有 一神問曰:「何?」曰:「陸鴻漸也。」刺史益善之。又一室署云 葅庫,諸葅畢備。亦有一神,問曰:「何?」吏曰:「蔡伯喈。」刺史 大笑曰:「不必置此。」

《道教靈驗記》:「嘉州開元觀,後周所創,本名弘明觀。隋 大業中,方製大殿,於殿西頭塑飛天神王像,坐高二 丈餘,坐二鬼之上。初修觀道士呂元璪數夕夢神人 在山頂,其形接天,或白日髣髴如見,郡人好道者,時 亦見之,或通夢寐,遂商議塑此形像。本有十身,初製 其一,而隋末多事,中原沸騰,不果遍就。像之靈應,郡」 人所知矣。疾瘵之家,禱祈必驗。其下二鬼,青黑者往 往見於人家。太和中,相國杜元穎鎮成都,疆場不修, 關戍失守,為南詔侵軼木源川路。境上夷人,導誘蠻 蜑,分三道而來,掩我不備,將取嘉州。去州四十餘里, 寇乃大驚,奔潰而去。州境稍安,方假備禦。有擒得夷 人覘候者,問大寇入境,何驚而去?云:三路蠻寇,本欲 徑取嘉州,謂州中無備。去州四十里,忽旗幟遍山,兵 士羅立,不知其數,有三五人,大將軍金甲持斧,長二 三丈,聲如雷霆,立二鬼之上,麾諸山兵士齊為拒捍, 自量力不可敵,驚奔而去。是日,蠻中主軍酋帥死者 三人。蠻國之法,行軍有死傷及糞穢,旋即瘞藏,不令 露見,由是不知酋帥瘞埋之所。時眾聞之,皆言飛天 神王兵示現,以全州境。自是祈福禱願,迨無虛日。又 嘗有人下峽之時,曾詣飛天求乞保護。至瞿塘,水方 汎溢,波濤甚惡,同艐三船,一已損失,二皆危懼。忽見 神人立於岸上,如飛天之形,使二大鬼入水扶船,鬼 亦長丈餘,船乃安定,風濤亦止。驚迫之際,莫知所自。 徐而思之。乃飛天所坐二鬼救其船耳。一赤一青。形 與所塑無異。

《稽神錄》:「天復中,豫章有人治舍掘地,得一木櫃,發之, 得金人十二軀,各長數寸,皆古衣冠,首戴十二辰屬, 鑴刻精妙,殆非人功。其家寶祠之,因攜到金福。時兵 革未定,遂為戍將劫之,後不知所終。」

《乘異集》:蜀中寺觀多塑女人,披馬皮,謂「馬頭娘」,以祈 蠶。

《湖廣通志》:「荊州府鐵女廟,相傳唐孫姓者,監治虧數 被囚,二女痛父投爐死,化為二鐵人。有司上聞,釋其 父,恤其家,後人祀之。」

《北夢瑣言》:唐張榮早為僧,敗道歸俗,後為梁相,先在 華山雲臺觀修業,觀側有莊,其弟簴亦輕易道教,因 脫褻服挂於天尊臂上云:「借此公為我掌之。」須臾,精 神恍惚,似遭毆擊,痛叫狼狽,或頓或起,如有人拖拽 之狀,歸至別業而卒。

《道教靈驗記》:「文銖者,長安人也。父母令於別業讀書, 為莊前堆阜之上,置書堂焉。而性本疏誕,不樂文字, 但與鄰里少年彈射飛鳥,捕格野獸,以為戲樂。至於 筌笱之具,罻羅之屬,弋網罝罩,弓矢槌刃,靡不置之。 數年之間,殺獲不可勝紀。忽有道士見之謂曰:『萬物 營營,各貪其生,至於飛動,皆重其命,爾反天道而殺』」 之。自此之後,爾身則死,乃歷生異類之中,報所殺之 命,百千萬年,未有還復人身之日。銖號泣求救,願焚 弋獵之具,以謝前愆,洗心改悔,不敢更犯。道士見其 誠至,乃謂之曰:「我奉太上之敕,歷救眾生之苦,名曰 救苦真人。爾有昔緣,早合遇道,此若不救,淪陷無期。」 乃以道士衣與之,令其終身修道,陰「功救世,廣濟物 命,方免前罪。」道士即躍身而起,去地數丈,立於金蓮 花上,左執瓊盌,右執柳枝,金冠鳳履,身逾三丈,通身 有五色之光,上連天表,照曜一川。逡巡乃隱文銖,乃 焚羅網之具,披道士天衣,於其處立殿,製所見之像, 晝夜精勤,焚香懺罪。居十餘年,又感真仙授以《藥訣》, 令遊行海內,救人疾苦,後乃得道而去。其俗所居處, 相傳號曰文銖臺,而救苦天尊之像猶在。忽有僧數 人遊行見之曰:「既是文銖聖跡,何得有道士功德?固 知道士無良,侵我古跡,已多年矣。」因拔得大木,唯二 僧共擊天尊像,手折耳傷,口鼻亦壞。力擊其項,未能 致損。用力甚困。二僧少歇,看天尊所傷之處,並已如 舊。唯二僧口耳鼻項痛楚極甚,及看其手,亦已折矣。 匍匐號泣,告於眾人,自述其事,良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