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3 (1700-1725).djvu/71

此页尚未校对

廟也,遂毀像祀甫。今廟廢。」

談撰。浙西吳風村有吳子胥廟,村俗訛舛,相傳為五 卒鬚,因塑其像,即鬚分五處。傍又有《拾遺》:杜祠,歲久 像貌漫毀,訛傳為杜十姨。一日秋成,鄉老相與謀,以 杜十姨嫁伍卒鬚。河朔山東之俗,以絳帛裝一婦女, 掛於神相祠之,號「九天元女。」謂其稱元,故懸之。 《蘇州府志》:「東嶽行祠,在州北五十里橫涇市南,元至 元乙」酉,朝貴置碑石赴都,抵直沽,忽爾中斷,乃有聖 像儼然,復使載歸,於嶽祠安奉焉。

《八閩通志》:「靈溝廟在府城南釣龍臺之西,其地舊有 洪溝。元至正間,溪水泛溢,忽一木像乘浮槎隨潮往 來溝中者數日,鄉人異之,乃登於巨石上。是夜鄉之 父老咸夢一緋衣神人謂之曰:『吾素習岐黃術,濟人 之功為多,今當廟食茲土。汝等若能祀我,吾當福汝』。」 翌日各言其所夢,無不合者,遂即其處立廟。鄉民凡 有疾病瘡瘍。請其香燼服之立愈。因號曰「靈溝醫官 大王。」

《畿輔通志》:順天府:東嶽廟帝像,巍巍然有帝王之度, 其侍從像,乃若憂深思遠者,相傳元昭文館學士藝 元手製也。元,寶坻人,初為黃冠,師事青州把道錄,得 其塑土範金摶換像法。摶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 已而去,其上髹帛儼成像云。始元欲作侍臣像,久之 未措手,適閱祕書圖畫,見唐魏徵像,矍然曰:「得之矣。 非若此,莫稱為相臣。」遽走廟中為之,即日成。今禮像 者,仰瞻周視,一一歎異焉。《元仁宗》嘗敕元非有旨不 許為人造他神像也。

《浙江通志》:「處州紫虛觀有堂,塑鍾、呂二仙像。元至正 中,觀火,惟像獨存。」

《大政紀》:張瑄知吉州,吉俗信鬼,歲刻木以像神,具冠 裳聚眾迎送,以徼福澤。力禁之,弗聽。出遇諸塗,遂叱 令棄像水中。民首倡者,悉寘諸法。無何,遘重疾,郡之 長老皆曰:「神為祟也,請復之。」瑄執弗許,病亦尋差。 《明外史林鶚傳》:鶚始在鎮江,入焦先廟,見像用冕旒, 侍衛如王者,曰:「先隱士也,胡可爾?」為易去。蘇州先聖 像歲久剝落,鶚曰:「塑像非古也。昔太祖於國學用木 主。」命改從之。或以毀聖像為疑,鶚曰:「此土偶耳,豈真 聖像耶?況古人席地而坐,正不如此。」聞者嘆服。 《戚賢傳》:賢授歸安知縣,縣有蕭總管廟,報賽無虛日。 賢入廟諭諸賽者曰:「天久旱,若能禱神得雨甚善,否 則毀其廟,取木偶沈之。」既而禱不驗,竟沈之河。居數 日,賢舟行經其地,木偶自水躍入舟中,侍者皆失色。 賢徐笑曰:「是特未焚耳。」命焚之。顧岸傍有社祠,潛令 健隸易服入其中,誡之曰:「俟水中人出,械以來。」已而 果獲數人,蓋奸民募善泅者為之也。

《羅明傳》:「明掌河南道事,帝嘗範白金為真武像,遣中 官送武當山奉祀。明率同列疏諫之,帝不納。」

《駒陰冗記》:中丞東橋顧公璘,正德間知台州府,有土 地祠,設夫人像。公曰:「『土地豈有夫人』?命撤去之。郡人 告曰:『府前廟神缺,夫人請移土地夫人配之』。」公令卜 於神,許遂移夫人像入廟。時為語曰:「土地夫人嫁廟 神,廟神懽喜土地嗔。」既期年,郡人曰:「『夫人入配一年 當有子』。復卜於神,神許遂設太子像。」

《雲南通志》:「大理府石中杖履在雲龍州左,俗傳正德 間,土官段文顯見有老人,令剖山石,言畢不見。文顯 剖石,得鐵杖鐵履各一,因建寺,設老人像祀之。」 《江西通志》:「正德中,九江大旱,有僧謂湖濱父老曰:『諸 神能救茲旱者,惟陶九耳。今其像乃在黃梅五祖寺 之廡下,父老怪之,相率往訪,果有像鑿沈香之質,具 而未』」飾也。迎歸飾而籲之,果大雨。

《關帝聖蹟圖誌》:嘉靖間,臨江縣有禪寺,塑帝像。太史 張春未第時,在寺內讀書,往來從帝前過,必稽首致 敬,遇朔望必焚香嘿禱。忽有數蜂在帝像耳內結窠, 春見之即為剔去。是夜夢帝至其書室中,春屈膝拜 迎,帝曰:「『承汝療耳,未有以報,子讀《春秋》,曾知奧義否』? 遂為春講解數條,春聽之,皆發人所未發。自此以後」, 每夜夢帝來臨。一日,麟經友會友課藝,春以帝所指 示,結搆成文,眾閱之,咸嘆賞不置,曰:「是必從祕本得 來,願借一觀。」春曰:「實無祕本,此關帝教我也。」眾哂之, 以為妄語。是年文宗科試,春獲高等。及赴秋闈,復夢 帝曰:「我來輔爾三場。」春在場中作文筆下若有神助 焉。首場合式,二三場有典故未明者,一思維便源源 而來。時春卷落在廣東霍渭崖春秋房,霍以《麟經》名 世,自許無雙,閱春經藝,見其議論出群,大奇之。及閱 表策,皆祕傳語,益大駭異,力呈此卷,遂中式。丁未科 會試亦如鄉場神助,聯榜及第。殿試後,張春選入翰 林,人咸以為敬帝之驗也。

《畿輔通志》:「真定府欒武子廟在欒城縣西北五里,塚 上舊止小祠一楹,每逢春秋祭期,主祭者立祠門外, 一展拜而已。明嘉靖年間,都城趙侍御劾嚴相,疏具 未上,夜夢一人緋衣皂冠,持簡來拜,大書『治生欒書。 詰晨疏入,遂謫欒尉。受事之日,次第謁廟,至武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