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3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唯得袈裟,意甚悔恨,因于僧前追悔,擗踴悲涕久之」,

僧乃曰:「此輩前身,皆負守將命,唯趁僧鬼,是枉死耳。 然汝守將祿位重,後當為節度大夫等官。此輩亦如 君何?白守將,為修福耳。」然後數年,守將合有小厄,亦 有所以免之。騎還,白守珪,守珪留僧供養累年。去後, 守珪與其徒二十五人至伊蘭山探賊,胡騎數千猝 至,守珪力不能抗,下馬脫鞍,示以閒暇,騎來漸逼,守 珪謂左右:「為之奈何?若不獲已,事理須戰。」忽見山下 紅旗數百騎突前出戰,守珪隨之,穿其一角,尋俱得 出,虜不敢逐。紅旗下將謂守珪曰:「吾是漢之李廣,知 君有難,故此相救,後富貴毋相忘也。」言訖不見。守珪 竟至幽州節度御史大夫。

《太平廣記》:開元中,易州司馬張果女年十五病死,不 忍遠棄,權瘞于東院閣下。後轉鄭州長史,以路遠須 復送喪,遂留。俄有劉乙代之,其子常止閣中,日暮仍 行門外,見一女子容色豐麗,自外而來,劉疑有奔者, 即前詣之,欣然款浹,同留共宿,情態纏綿,舉止閒婉。 劉愛惜甚至,後暮輒來,達曙方去。經數月,忽謂劉曰: 「我前張司馬女,不幸夭沒,近殯此閣,命當重活,與君 好合。後三日君可見發,徐候氣息,慎無橫見驚傷也。」 指其瘞處而去。劉至期甚喜,獨與左右一奴,夜發深 四五尺,得一漆棺。徐開視之,女顏色鮮發,肢體溫軟, 衣服妝梳無汙壞者。舉置床上,細細有鼻氣。少頃,口 中有氣,灌以薄糜,少少能咽。至明能活,漸能言語。坐 起數日,始恐父母之知也,因辭以習書,不便出閣,常 使齎飲食詣閣中。乙疑子有異,因其在外送客,竊視 其房,見女存焉,問其所由,悉具白,棺木尚在床下。乙 與妻歔欷曰:「此既冥期至感,何不早相聞?」遂匿于堂 中。兒不見女,甚驚。父乃謂曰:「此既申契殊會,千載所 無,白我何傷乎?而過為隱蔽?」因遣使詣鄭州,具以報 果,因請結婚,父母哀感驚喜,剋日赴婚,遂成嘉偶。後 產數子。

《廣異記》:「開元中,涼州節度郭知運出巡,去州百里,于 驛中暴卒,其魂遂出,令驛長鎖房勿開,因而卻回府, 徒從不知也。至舍四十餘日,處置公私,事畢,遂使往 驛迎已喪。既至,自看其殮,殮訖,因與家人辭訣,投身 入棺,遂不復見。」

王光本,開元時為洛州別駕。春月,刺史使光本行縣, 去數日,其妻李氏暴卒。及還,自以不親醫藥,意是枉 死,居恆慟哭,哀感傍鄰。後十餘日,屬諸子晝哭,光本 因復慟哭百餘聲。忽見李氏自幃而出,靚妝炫服,有 踰平素。光本輟哭,問其死事,李氏云:「妾尚未得去,猶 在此堂,聞君哀哭,慟之甚。某在泉途,倍益悽感。」語云: 「『生人過悲,使幽壤不安』。信斯言也。自玆以往,不欲主 君如是,以累幽冥耳。」因付囑家人,度女為尼,放婢為 平人,事事有理。留一食許,謂光本曰:「人鬼道殊,不宜 久住此。」益深恨。言訖,入堂中遂滅。男女及他人但聞 李氏言,唯光本見耳。

《本事詩》開元中,有幽州衙將姓張者,妻孔氏,生五子 而卒。後娶妻李氏,悍妒很戾,虐遇五子,日鞭捶之。五 子不堪其苦,哭于其母墓前。母忽于冢中出,撫其子, 悲慟久之,因以白布巾題詩贈張曰:「不忿成故人,淹 涕每盈巾。死生今有隔,相見永無因。匣裏殘妝粉,留 將與後人。黃泉無用處,恨作冢中塵。有意懷男女,無 情亦任君。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五子得詩,以呈 其父。其父慟哭,訴于連帥。帥上聞,敕李氏決一百,流 嶺南,張停所職。

《尚書故實》,公自述高伯祖嘉祐,開元中為相州都督, 廨宇有災異,郡守物故者連累。將軍至則于正寢整 衣冠,通夕而坐。夜分忽肅屏間聞歎息聲。俄有人自 西廡而出,衣巾藍縷,形器憔悴,歷階而上,直至干前, 將軍因厲聲問曰:「是何神祇,來至于此?」答曰:「余後周 將尉遲迥也,死于此地,遺骸尚存,願託有心,得畢葬」 祭,前牧守者皆膽薄氣劣,驚悸而終非余所害。又指 一十餘歲女子曰:「此余之女也,同瘞廡下。」明日,將軍 召吏發掘,果得二骸,備衣衾棺器,禮而葬之。越二夕, 復出,感謝因曰:「余無他能報效,願裨公政節宣,水旱 唯所命焉。」將軍遂以事上聞,請置廟,歲時血食。上特 降書詔褒異,勒碑敘述。今相州碑廟見在。

《實談錄》:王晙氣充雄壯,有龍虎之狀;慕義激勵,有古 人之風。馭下整肅,人吏畏而義之。晙卒後,信安王褘 於幽州討奚告捷,奏稱「軍士咸見晙領兵為前軍討 賊。」戶部郎中楊伯成上疏,請為晙墳增封域,降使享 祭,優其子孫。元宗從之。

《紀聞》:青龍寺僧和眾、韜光,相與友善。韜光,富平人,將 歸,謂和眾曰:「吾三數月不離家,師若行,必訪我。」和眾 許之。和眾往中都,道出富平,因尋韜光。和眾日暮至, 而韜光來迎之曰:「勞師相尋,故來迎候。」與行里餘,將 到家,謂和眾曰:「北去即是吾家,師但入須我,我有少 務,要至村東,少選當還。」言已東去。和眾怪之,竊言曰: 「彼來迎候,何預知也?欲到家捨,吾何無情也?」至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