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6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休甫詣潮音洞,參禮觀音大士,心求靈應。初寂無所 睹,晡時再至,一僧指曰:「巖頂有」可以下瞰,《扳援而 上》。顧瞻之際,忽現瑞相,金光照耀,眉宇瞭然。

宋都官員外郎呂宏妻吳氏,夫婦各齋戒清修,曉悟 佛理。吳虔事觀音,有靈感。每于淨室列置瓶缶數十, 以水注滿,手持楊枝誦咒,輒見觀音放光,入瓶缶中, 病苦者飲水多愈。所咒水積歲不壞,大寒不凍,世號 「觀音縣君。」

宋倭使入貢,船泊補陀洋,見《觀音》靈異,欲載入本國。 臨行,風浪大作,滿洋開鐵蓮花,船不能前,倭懼而還 之,故名蓮華港。又中官王貴等奉旨齎送華幡、寶香 詣山,心竊自疑云:「汪洋巨浸中,菩薩安在?皆人自妄 信耳。」方解維,滿海生鐵蓮華,風濤洶湧,舟不能行。從 人望山,號呼叩頭。風浪稍平,輒有白牛隔山浮至,盡 「食其華,舟始可移。已而牛返水際,化一白石,至今存 焉。故蓮華洋亦名石牛港。元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顏 定江南,部帥哈唎歹來謁潮音洞下窅無所見,乃張 弓引矢,射洞而去。及登舟,滿洋復生鐵蓮花,遂大驚 怖,率眾羅拜悔謝。俄見白衣大士并童子像,示現雲 端。」自明洪武初,徙海上居民,而靈異見少矣。然湯和 舟至沈家門,猶見浮一金缽盂焉。永樂二十一年十 月十九日,潮音洞現白衣大士,龍王龍女等隨之。「辰 巳時現開長眼,面帶煩惱。午時現紫色身,面壁。酉時, 善財巖外現白衣金冠菩薩,坐紅日中。正統二年二 月十九夜,現寶珠,放大光明。」諸如此類,神應非一。元 大德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釐祝,詣潮音洞,見 觀音大士,相彷彿在洞壁間。次至善財洞,童子倏現 頂上瑞雲中。復睹大士,寶冠纓絡,手執楊枝,護法神 衛翼其前。張率眾作禮,良久漸沒。

明王應吉,素虔奉《觀世音》。萬曆壬寅,奉使東行,便道 還里,患痰火疾,水漿不能咽者七日。夢乘肩輿循大 河滸,忽前人失足,王顛墮水中,鱗甲之類,種種見前。 因念此類,我嘗啖之,今為難矣。恍惚若有人挾王起 岸上,則赤日當空,觀音大士倚巖而坐,王以手捫衣 不濕,因叩謝。大士謂曰:「汝家世奉我,故來相救,但殺 業頗多,致有是病,若戒殺即愈。」王曰:「承慈力普度,此 夙心也,敢不遵命?」倏然而覺,身汗如雨。自後遂盟心 戒殺,自作《紀靈戒殺衷》言誌其事。

明吳郡徐明甫赴館於楚,遂徙家焉。好學篤行,教子 讀書。素供《觀音大士》一軸,禮敬甚虔。子名礦,十餘歲 忽遘危疾,夫妻於大士前晨夕叩禱。至七日夜,夢菩 薩告曰:「無憂,汝子明旦可起也。」忽聞有聲震卓上,驚 而寤,起視所供大士,几前果碟諸器俱墜地,檢之無 一損者。子口中喃喃微聲喚曰:「菩薩救我!菩薩救我!」 問之不應,天明詢其故,子曰:「昨夜半,正憒絕間,見大 士至臥榻間,呼男曰:『吾救汝』。」乃以水一甌,命飲之,冰 涼徹骨,遂舉體得汗而爽耳。不數日,病果愈。後子成 萬曆丙辰進士。

按《汝州志》:大悲菩薩,相傳為楚莊王第三女也,諱曰 妙善。天性貞潔,孝事父母,常指香山曰:「彼可居也。」後 莊王病篤,百治不效,公主侍藥甚謹,有神醫曰:「必得 親人手眼,方可以瘳。」公主遂割手眼送父為食,病即 獲痊。公主亦就此坐化。醫曰:「此大悲菩薩也。」言訖不 見。蓋仙人來驗公主之孝耳。莊王即封為大悲菩薩, 且命建寺香山,塑像千手千眼。或曰「莊王命塑全手 全眼」,閹宦誤聽,傳為「千手千眼。」俗傳如此,不知何據。 漢、唐、宋、元皆奉敕修,至明被紅巾賊焚毀無遺。宣德 敕修重興。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按《阿育王傳》:佛欲般涅槃,告摩訶迦葉言:「於我滅後, 當撰法眼,使千年在世,利益眾生。」迦葉答言:「請受尊 教。」佛入世俗心,而作念言:「釋提桓因應來我所。」釋提 桓因知佛心念,即至佛所。佛語釋提桓因:「我去世後, 汝當護持我之遺法。」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唯然受 教。佛亦入世俗心,而作心念:『四天王應至我所』。」時四 天王知佛心念,即來佛所。佛告四天王:「我涅槃後,當 擁護善法。」四天王:「唯然,世尊!當受聖教。」佛敕摩訶迦 葉、釋提桓因,四天王等,巳便至拘尸那城娑羅林中 雙樹間宿。涅槃時至,告阿難言:「汝於娑羅林中北首 敷置,我於今日中夜當入涅槃。」而說偈言:「諸有皆洄 澓,生老如波浪,渡死之大海,捨身如棄栰,至無畏涅 槃,免魔竭大怖;三有海淵廣,解脫師能渡。」說此偈已, 即入涅槃。如是乃至起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灰 炭塔,乃至釋提桓因及四天王,以香華音樂末香塗 香供養舍利,而作是言:「佛付囑我等法而般涅槃,從 今已去當護持佛法。」帝釋告提頭賴吒:「汝當擁護東 方佛法。」復告毗樓勒:「汝當擁護南方佛法。」告毗樓博: 「又汝當擁護西方佛法。」告毗沙門天王:「汝當擁護北 方佛法。所以者何?未來當有三邪見王,毀滅佛法,佛 之所記,汝當護持。」佛滅度後,數千億萬阿羅漢等悉 入涅槃,諸天空中出大聲音,而作是言:「諸佛弟子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