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7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興言遐適。報路雖長,由心咫尺。幽誠曷寄,刊靈表跡。 髣髴尊儀,圖金寫石。瀢沱玉沙,乍來乍往。玲瓏寶樹, 因風韻響。願遊彼國,晨翹暮想。七珍非羨,三達斯仰。

《釋迦文佛像銘》
前人

「積智成朗,積因成業。能仁爽感,將吼妙法。駐景上天, 降生右脅。始出四門,終超九劫。眇求靈性,曠追元軫。 道雖有門,跡無可朕。物我兼謝,心行同泯。一去後心, 百非寧盡。式資理悟,悟以言陳。言不自布,出之者身, 有來必應。如泥在鈞,形酬響荅。且物且人,應我以形, 而余朦瞽,守茲大夜,焉拔斯苦?仰尋靈相,法言攸吐。」 不有尊儀,薆焉誰睹。

《佛知不異眾生知義》
前人

佛者,覺也;覺者,知也。凡夫之與佛地,立善知惡,未始 不同也。但佛地所知者,得善之正路;凡夫所知者,失 善之邪路。凡夫得正路之知,與佛之知不異也。正謂 以所善非善,故失正路耳。故知凡夫之知,與佛之知 不異,由於所知之事異,知不異也。凡夫之所知,不謂 所知非善,在於求善而至於不善。若積此求善之心, 會得歸善之路,或得路則至於佛也。此眾生之為佛 性,實在其知性常傳也。

《千佛因緣述意》
唐·釋道世

夫千佛乘暉,萬靈景燭,觀機適務,極聖弘恩。所以聖 人陳福以勸善,示禍以戒惡。小人謂善無益而不為, 謂惡無傷而不去。然「有殃有福」之言,乃華而不實;無 益無傷之論,則信而有徵。是以大聖慈愍,哀斯愚惑, 廣施六度,接引四生,弘宣二諦,停毒三有,故垂無限 之悲,計賢劫之緣也。

《千佛述意》
前人

蓋聞「九土區分,四生殊俗,昏波易染,慧業難基。久覆 愛河,長流苦海,不生意樹,未啟心燈。故三明大聖,八 解至人,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形無不在,量 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為,用絕思議之表。不可以人事 測,豈得以處所論。將欲啟愚夫之視聽,須示真人之 影跡。其猶谷風之隨嘯虎,慶雲之逐騰龍,感應相招」, 仰惟常理。自鹿樹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眾生,歸向 有徵。雖千佛異述,一智同途。大悲平等,隨性欲而利 生;弘誓莊嚴,運慈舟而濟溺。眾生有感,機緣契會也。

《達磨大師法門義讚》
釋皎然

我師西來,傳于真訣。大輪當路,小乘亡轍。冥冥世人, 初見日月。權跡有歸,光雲不滅。

《普賢應夢記》
宋·孫覿

「西方有聖人,懸隔山海,累數十譯不能通。而學道之 士,秉心端嚴,不入諸相,一念瞥起,遂撫四海於俛仰 之中矣。」予嘗過松江無礙院,兵火凋殘,寺之入於草 莽者十九,獨有普賢一堂,像設中峙,輪奐炳然。余問 其故,僧曰:「邑人宋泌者,營築此室,為公媼追福之地。」 泌夢一大士,戴華冠,被珠珞,乘白象,手執如意,而公 媼導其前。神情安隱,蕭散如平生,不見留滯冥幽之 態。既寤,歎曰:「此普賢菩薩也。」於是敬信之心,日以精 進。又圖其像於家,事之益虔,道俗咸共瞻仰焉。余聞 惟聖人而後知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人子念親屬 纊之後影響,昧昧然不知其所之也。歸依佛祖,涕淚 請救,援之火宅,為清涼山;出之苦海,為極樂國。解六 結為解脫門,破十習為無上道。諸佛赴感,示現神通, 起幽作匿,捷逾響報,無可疑者。答曰:「如是。請書其末。」 紹興二十年正月望日。

《釋迦成道賦》
金·丁暐仁

原夫佛者覺也,神而化之。修六年而得道,統三界以 稱師。帝釋梵王,尚有歸敬;老聃宣父,寧不參隨?昔如 來下兜率天,生中印土,降身而大地動搖,應跡而諸 天擁護。九龍吐水,滿身而花落紛紛;七寶祥雲,舉足 而蓮生步步。蓋以玉輦呈瑞,金輪啟圖。思霑九有,行 洽三無。寶殿之龍顏大悅,春闈之鳳德何虞?方知灌 頂之靈心,興王後嗣;必為萬類之化主,作帝中樞。豈 不知海量無邊,天情極廣。厭六宮珠翠之色,惡千妃 絲竹之響。雪山深處,全拋有漏之身心;海月圓時,頓 悟無為之法相。莫不魔軍震動,法界奔驚。覺閻浮之 日出,睹優缽之華生。十方調御皆來,圓光自在;六趣 含靈盡喜,金色分明。暨乎萬法歸空,「雙林告滅。演摩 訶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羅之訣。普光殿裡,會十地之 華嚴;耆闍山中,授三乘之記莂。是知靈覺無盡,神理 莫聞。芥子納三千之國,藕絲藏百萬之軍。目容修廣 於青蓮,寒生定水;毫相分明於皓月,照破迷雲。群機 而不睹靈蹤,萬世而空留聖跡。嗟釋迦之末法將盡, 仰慈氏何日調伏。我」今迴向菩提,一心歸命圓寂。

《釋迦牟尼佛文》
明·太祖

「天下大道,惟善無上。」其善無上者,釋迦是也。固大慈 忍志,立大悲願心,行無所不至,化無所不被。論性原 情,談心妙理,潔六塵之無垢,淨六根之無翳,去諸魔 而清法界,制外道以樂人天。斯行斯修,而歷劫無量。 乃降兜率,至於梵宮。既捨金輪,而猶苦行於雪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