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7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淨土晨鐘論》云:「菩薩未得無生法忍,不能度生,須求 生淨土。得無生忍已,方克有濟。」故初心菩薩必先捨 此苦處,生彼樂處。

《學佛考訓》《須彌四域經》謂伏羲即寶曆菩薩,女媧即 吉祥菩薩。《辨正論》亦稱太昊為應聲菩薩;《破邪論》云 孔子即儒童菩薩,顏子即光淨菩薩,老子即迦葉菩 薩。《法行經》亦稱顏子為月光菩薩。

《宣律師傳》云。「周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乃迦葉 佛第三會說法也。」

《蜀都雜抄》:峨嵋,古今之勝境也。山中光怪若虹霓然, 每見於雲日映射之際,俗所謂佛光者是也。予自陝 入川,巡撫陜西黃都憲臣伯鄰為予言:「『曩為川轄時, 親登其上觀佛光,光未發時,有鳥先飛過,若言施主 發心,菩薩來到。光既散,復來作聲,施主布施,菩薩去 了』。又拾藏山中白石,大小皆六稜,照燿有光采,疑光」 怪即此石所為也。理當或然,但鳥聲何為者耶?近余 編修承勛懋昭為余言,嘗從楊修撰慎用修兩宿其 上,登絕頂亦見光具五色,俯視在雲壑中。其言白石, 與黃都憲同,惟云「鳥聲只」三字。若言佛現了其鳥類 雀而稍大,只有三枚,別無種類。三鳥飛入佛殿中,嘗 就僧食,但不見有長育耳。

《木人剩稿》:「善男子,諸佛世尊本為一大事因緣故,出 現於世,所謂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 見,故說無量法門、八萬修多羅藏法門。雖復眾多,而 總歸三學,所謂戒、定、慧也。然慧由定發,定藉戒生,是 知戒為三學之首,萬善之基,眾聖因茲而趣菩提,諸 佛從斯而成正覺。所以欲得無上妙道,須當至誠而」 稟受之。

菩薩利生,必以般若大慧為舟楫,六度萬行為櫓棹, 恆順眾生為風帆。煩惱苦海無邊,非開般若慈航,莫 能濟度群有。眾生未盡,行願匪窮,苟不堅固萬行之 鐵橈,櫓棹,豈能超登彼岸者哉?

《太平清話》:「如來眉間有白毫相,猶如珂雪,長一丈五 尺,毫有八楞,周圍五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如琉璃 洞。」

《珍珠船三昧經》:「佛咽喉如琉璃筒。」

《大智論》佛「舌色相,如珊瑚色。」

《竹窗隨筆》:經言「菩薩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謂 菩薩但度眾生,不復度己。不知己亦眾生數也,焉有 度盡眾生,而獨遺自己一眾生乎?何得藉口菩薩,逐 外忘內。

三、迦葉、目揵連諸阿羅漢,先師外道,已有成驗,自負 不淺淺矣。而一聞佛,一見佛,幡然改圖積歲,所尊所 崇,棄之如鴻毛,故能續佛慧命,師表萬世也。向使先 入之言,牢主於中,硬豎剎竿,堅壁自固。喻如病者死 守舊醫,縱有新方,掉首不顧,雖千佛出世,其將若之 何?

念佛號者,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竹窗二筆》:佛未出世,人皆以天為師;佛既出世,始知 奉佛。故佛號天人師,獨王於三界而無倫者也。 相傳孔子號儒童菩薩,或曰:「吾夫子萬代斯文之祖 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 師,何怪乎儒之闢佛也?又僧號比丘,丘夫子諱也。比 者,並也。僧,佛弟子,而與夫子並。彼且弟子吾師,何怪 乎儒之闢佛也?是不然。童者,純一無偽之稱也。文殊 為七佛師,而曰文殊師利童子;善財一生得無上菩 提,而曰善財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賢聖,有童真性,皆 歎德之極,非幼小之謂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 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語也。梵語比丘,此云「乞士」, 亦云「破惡」,亦云「怖魔。」比非比並之謂,丘非丘陵之謂, 蓋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語「南無」,此云「歸命」,南不 取南北之南,無不取有無之無也。噫使夫子而生竺 國,必演揚佛法以度眾生;使釋迦而現魯邦,必闡明 儒道以教萬世。蓋易地則皆然。大聖人所作為,凡情 固不識也。為儒者不可毀佛,為佛者獨可毀儒乎哉? 《經》云:「聲聞人於罵者、害者,或嘿然,或遠離。菩薩則不 然,更加慈心,愛之如子,方便濟度,故遠勝聲聞,不可 為比。」予惟世人恆苦辱之難忍,況不惟忍辱,而更慈 愛之乎?《經》又云:「眾生無恩於菩薩,而菩薩常欲利益 眾生。」予惟世人尚有受恩不報,況無恩於己,而乃利 益之乎?得斯旨者。天下無一人不可與。天下無一人 不可化。

《竹窗三筆》一人問:「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 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變此娑婆土石諸山穢 惡充滿之處,便成七寶莊嚴之極樂國,乃必令眾生 馳驅於十萬億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無緣子 知之乎?淨緣感淨土,眾生心不淨,雖有淨土,何由得 生?喻如來十善生天,即變地獄為天堂,而彼十惡眾」 生,如來垂金色臂牽之,彼終不能一登其閾也。是故 剎那金色世界,佛攝神力而依然娑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