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7 (1700-1725).djvu/63

此页尚未校对

監看,令畫《西國志》六十卷,圖有四十卷。慧昱為外無 好手,就中臺憑匠范長壽,裝畫像在都堂。至六月七 日夜至三更初,像放五色光明,徹照堂外。有守堂人 出外起止,見堂上火出,謂內失火,驚走唱叫。堂內當 直官十人并兵士三十餘人,為天熱並露身眠,光普 照身,人人相見,身體赤露,驚起具服。惟有一官,姓石 名懷藏,素無信心,但見外光,看身純黑,光照徹旦方 歇。其石懷藏發露自責,盡誠悔過,亦不見光,照身得 明。及諸院官人兵士等,聞喚見光,並來看之。聞見之 者,並皆發心,盡行齋戒。諸官人等皆畫一本,至家供 養。

《辯正記》「陳元範妻張氏,精心奉佛,恆願自作一金像, 終身供養,有願莫從。專心日久,忽有觀世音金像,連 光五尺,現高座上,眾歎其精感所致。」

《唐書狄仁傑傳》:武后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官 不能足,更詔天下僧日施一錢助之。仁傑諫曰:「工不 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終由地出。不損百姓,且將 何求?今邊陲未寧,宜寬征鎮之徭,省不急之務。就令 雇作,以濟窮人,既失農時,是為棄本。且無官助,理不 得成。既費官財,又竭人力,一方有難,何以救之?」后由 是罷役。

《張廷珪傳》:「廷珪,河南濟源人。慷慨有志尚。第進士,補 白水尉。舉制科異等,累遷監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 稅天下浮屠錢,營佛祠於白司馬坂,作大像,廷珪諫, 以為傾四海之財,殫萬民之力,窮山之木為塔,極冶 之金為像,然猶有為之法,不足高也。填塞澗穴,覆壓 蟲蟻,且巨億計,工員窮窶,驅役為勞,饑渴所致,疾疹 方作。又僧尼乞丐自贍,而州縣督輸,星火迫切,鬻賣 以充,非浮屠所謂隨喜者。今天下虛竭,蒼生彫敝。謂 宜先邊境,實府庫,養人力。」后善之,召見長生殿,賞慰 良厚,因是罷役。

《李嶠傳》:長壽三年,嶠為成均祭酒平章事。武后將建 大像於白司馬坂,嶠諫:「造像雖俾浮屠輸錢,然非州 縣承辦不能濟,是名雖不稅而實稅之。臣計天下編 戶,貧弱者眾,有賣舍帖田供王役者,今造像錢積十 七萬緡,若頒之窮人,家給千錢,則紓十七萬戶饑寒 之苦,德無窮矣。」不納。

《太平廣記》:「唐神龍年中,襄陽將鑄佛像,有一老姥至 貧,營求助施,卒不成。姥有一錢,則為女時母所賜也, 寶之六十餘年。及鑄像時,姥持所有,因發重願,投之 爐中。及破爐出像,姥所施錢,著佛胸臆,因磨錯去之。 一夕,錢又如故。僧徒驚異,錢至今存焉。」

《吳地記》:「般若臺,晉穆侯何曾置,內有水池石橋,銅像 一軀,高一丈六尺,高士戴顒建。唐景龍二年,有神光 現,數日不歇,奉敕改神景寺。東北有般若橋,因寺而 名。」

《太平廣記》:婺州開元寺門有二金剛,世稱其神,鳥雀 不敢近,疾病祈禱者累有驗,往來致敬。開元中,州判 司於寺門樓上宴會,眾人皆言金剛在此,不可。一人 曰:「土耳,何能為?」乃以酒肉內口。須臾,樓上雲昏電掣, 既風且雷,酒肉飛揚,眾人危懼,獨汙金剛者,拽出樓 外數十丈而震死。

《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三載四月,敕兩京天下州郡, 取官物鑄金銅天尊及佛各一軀,送開元觀開元寺。」 《宋高僧傳》:「釋慧雲往報成寺,發願摹寫彌勒像,舉高 一丈八尺,募人出赤金。於時施者委輸,逡巡若丘阜 矣。遂振橐籥,程巧工,一鑄克成,相好奇特。」迨景雲元 年,雲於寺東廊南隅造別殿,安聖容。太極元年五月 十三日,改元延和。是歲,刑部尚書王志愔為採訪使, 至浚郊宣敕:「應凡寺院無名額者,並令毀撤。所有銅 鐵佛像收入近寺。」雲移所鑄像及造殿宇門廊,猶虧 綵繢,遇新敕,乃輟工。雲於彌勒像前泣淚焚香,重禮 告曰:「若與此有緣,當現奇瑞,策悟群心。」少頃,像首上 放金色光,照耀天地。滿城士庶,皆歎希有。是時生謗 毀者隨喪目,又有舌腫一尺許者。遠近傳聞,爭來瞻 禮。捨施如山,乃全勝概。像坐垂趺,人觀稽顙。涉惡報 者雲:「望像為其悔過。」斯須失明者重視,舌卷者能言, 皆願為寺之奴,持鐘掃地也。

《尚書故實》鄭廣文作《聖善寺報慈閣大像記》云:「自頂 至頤八十三尺,額珠以銀鑄成,虛中盛八石。」

「聖善寺銀佛,天寶亂為賊截將一耳。後少傅白公奉 佛銀三鋌添補,然不及舊者。會昌拆寺,命中貴人毀 像,收銀送內庫。中人以白公所添鑄比舊耳少銀數 十兩,遂詣白公索餘銀,恐涉隱沒故也。」又云:「張林說 毀寺時,分遣御史檢天下所齊寺及收錄金銀佛像。 有蘇監察者,巡覆兩街諸寺,見銀佛一尺已下者,多」 袖之而歸,謂之「蘇杠佛。」或問溫庭筠將何對好遽曰: 「無以過密陁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