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7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解,因再拜謝之。於是金人與文度偕行數十里,俄望 見里門,喜不勝。忽聞有厲聲呼文度者,文度悸而醒, 見妻子方泣于前,且奇且嘆,而羸憊不能運支體,故 未暇語其事。後旬日,疾少間,策而步于庭,忽見二金 人皆長五寸餘,在佛舍下,即昔時夢中所見者。視其 儀狀,無毫縷之異,心益奇之。始以其事告于妻,妻曰: 「昨者以君病且亟,妾憂不解,然常聞釋氏有救苦之 力,由是棄資玩,鑄二金人之像,每清旦,常具食祭之。 自是君之苦亦瘳除」,蓋其力也。文度感二金人報效 之速,不食生牢,常閱佛書,因盡窮其指歸焉。

《因話錄》:漢州開元寺有菩薩像,自頂及焰光坐趺,都 是一段青石,潔膩可愛,雕琢極工,高數尺。會昌毀寺 時,佛像多遭摧折刓缺,惟此不傷絲毫。及再立寺,寺 僧振古寶而置放西廊。余與京大德知元法事西川 從事楊仁贍同謁。楊深,釋氏好古之士也,瞻敬彌日。 元心精識多聞,話其本末云:「先是匠人得此石,異之」, 虔心鑴刻,殆忘餐寢。有羙女,常器食給之。其人運思 在像,都無邪思。久之,怠而妄心生,女乃不至。饑渴既 逼,兼毒厲匝體,遂悟是天女。因焚香叩首,悔謝切至。 女復來,其病立愈,而像即成。亦嘗有記錄,因毀寺,失 其傳焉。寺今再立矣。

《佛祖統紀》:「唐武宗會昌毀寺,二僧負東林文殊像,藏 錦繡谷峰頂寺。復訪像不獲,忽圓光涌於空表,自是 峰頂天池常見聖燈百千,文殊出沒。」

《山西通志》:「太子寺在平遙縣內敬義坊,隋開皇間建, 名寶昌寺,後改名修念。中有淨梵王太子像,氣韻如 生,世傳安生所塑,實為真容。會唐武宗大毀佛寺,有 潁上人者,以像匿南河壖坎崖,至大中復興其宇以 置像,始名曰太子寺。」

《嚴州府志》:「柵源院有聖像,鄉民歲時旱暵,不待暴尪, 禱必獲應。」又曰:「院壁得咸通十三年沙門師魯書。武 宗詔毀天下佛寺,聖像巋然,曾不焦壞。洎像教復興。 吳人三璿得之於山塢泥潦中,相好儼然。蓋彰是教 之不可泯如此。」

《靈應錄》:有邸嫗鋤桑,拾得一銅觀音像,剜壁作穴安 之。每有食饌,不惟蔬蔌魚肉之類,皆將供養。嫗有子 時,在潘葑軍前,日夕祝之,保其安寧。其子當陣之際, 倒於草間,聞背上連下三劍,似擊銅器聲。戰罷起看, 身上並無所痕。其母此日見銅像落在地,背上有三 刃痕,罔知其由。至子回說其事,方知神助爾。

《玉堂閑話》:釋氏因果時有報應。近歲有一男子,既貧 且賤,於上吻忽生一片贅肉,如展兩手許大,下覆其 口,形狀醜異,殆不可言。其人每饑渴,則揭贅肉以就 飲啜,頗甚苦楚。或問其所因,則曰:「少年無賴,曾在軍 伍,常於佛寺案下同火,共刲一羊,分得少肉,旁有一 佛像,於上吻間置之。不數日嬰疾,遂生此贅肉焉。」 《蘇州府志》:「西小湖天台教寺,即觀音教院。唐乾符間, 有沈香觀音像浮湖而來,諸寺院迎之不可得。西小 湖寺僧迎得之,像上有水滴路,皆生旱蓮。至寺,有草 少許繞像,棄之池中,即生重臺蓮花。後人殺犬污其 池,花不復生。」

《畫墁錄》:黃巢入長安,苦王孝之難。僖宗再狩,近轂之 民爭入攘寶貨,惟豳民取佛,至今雖民家充滿,其工 緻精采,非今人之作也。環州有肅宗引駕佛坐像,崇 丈餘,精彩照人,旁視可畏。土人云:「國初欲置之京,千 人不能舉,每有軍事,則守臣致告。」

《太平廣記》:唐東蜀大聖院有木像,製度瓌異。耆老相 傳云:頃自荊、湘沂流而上,歷歸、峽等郡,郡人具舟楫 取之,千夫牽挽不至岸。至渝州,人焚香祈請,應聲而 往。郡守及百姓遂搆大聖院安置之。東川有牙將者, 其子常瘖,忽一日畫地告其父曰:「某宿障深重,被茲 業病,聞大聖院神通,欲捨身出家,依止供養,冀消除 罪根耳。」父許之。由是虔潔焚修,夙夜無怠。經數載,倏 爾能言,吭音清辯,超於群輩。復有跛童子者,睹茲奇 異,發願於大聖院,終身苦行,懺悔求福。未逾期歲,忽 能起行,筋骨自伸,步驟無礙。事悉具《本院碑》。殿有東 廡,見有瘖僧跛童子二畫像並存焉。

唐蒲州普濟寺釋道積,河東安邑縣人也。博通經教, 洞明元旨,河東英俊,莫與同風。先是沙門寶澄於普 濟寺創營大像百丈,功願未終而卒。耆艾請積繼之。 積受眾勤請,廣行緣化,槐檀十遷,而大像成就。道俗 慶賴,感徹人天。初,積受請之夕,夢二獅子於大像側 連吐明珠,相續不絕。既寤,歎曰:「獸王自在,則表法流 無滯寶珠自涌。又喻檀施不窮。宜運潛符徵效斯在。」 即命工匠圖所夢於彌勒大像前。今猶存焉。

《觀音持驗》唐桃林令韓光祚,攜家之官,途經華山廟, 下車謁焉。入廟而愛妾暴死,令巫請於神。巫言:「三郎 欲取汝,妾既請且免,至縣終當取之。」光祚到任,乃召 金工為妾鑄金為觀世音像,求免此難。五日,妾復暴 卒,半日方甦,云「適華山府君備車騎來迎,出門,有一 僧金色遮其前,車騎畏,不敢過,因之散去。」光祚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