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7 (1700-1725).djvu/67

此页尚未校对

次出現,父老咸曰:「遂寧佛出,越三年,奉陛下即位,此 其祥兆,乞改府額。詔升為遂寧府。」

《高麗錄》:「梅岑,舊云梅子真棲隱之地,故得此名。有履 痕在石橋上。其深麓中,有蕭梁所建寶陀院殿,有靈 感觀音。昔新羅賈人往五臺,刻其像,欲載歸其國。暨 出海遇焦,舟膠不進,乃還。置像於焦上院僧宗岳者 迎奉於殿。自後海舶往來,必詣祈福,無不感應。吳越 錢氏移其像於城中開元寺。」今梅岑所尊奉,即後來 所作也。崇寧使者聞於朝,賜寺新額,歲度緇衣而增 飾之。

《墨莊漫錄》:「襄陽天僊寺在漢江之東津,去城十里許, 正殿大壁畫大悲千手眼菩薩像。世傳唐武德初,寺 尼作殿,求良工圖繪,有夫婦攜一女子應命期尼以 扃殿門七日乃開。至第六日,尼頗疑之,乃闢戶閴其 無人,有二白鴿飜然飛去。視壁間聖像已成,相好奇 特,非世工所能。獨其下有二長臂結印,手未足,乃二」 鴿飛去之應也。郡有畫工武生者,獨能模傳其本。大 觀初,有梁寬大夫寓居寺中,心無信向,頗輕慢之。武 生云:「菩薩之面,正長一尺。」寬以為誕,必欲自度之,乃 升梯,欲以足加菩薩面。忽梁間有聲如雷,寬震悸而 墜,損其左手。僧教寬悔過自懺,後歲餘方如舊。 《茅亭客話》:張光贊者,金水石城山張羅漢之裔也。以 善畫《羅漢》,因以名之。每於寺觀妝畫功德,多歷春夏, 隨僧飲食。其性謹慤,守道不移,如是五十餘年,人皆 敬重之。甲午歲為賊所執,迫令引頸,凡數劍而頸不 斷。遂於積屍中臥。至夜央,見一老僧曰:「汝生妝功德 用心,吾來救汝。」言訖開目,無所苦焉。至今頸上劍瘡 猶在。

新都縣四眾院僧有臥像一軀,蓋生於石,手足頭面 衣紋纖介,青黃色隱起,狀若雕刻,豈知胚混偶然成 形乎?

《太平廣記》:「魯郡任城野黃山瑞像,蓋生於石,狀如胚 混焉。昔有採梠者,山中見像,因往祈禱,如願必得,由 是遠近觀者數千人,知盜官恐有姦起,因命石工破 山石,輦瑞像致之邑中大寺門樓下。於是邑人於寺 建大齋,凡會數千人,齋畢眾散。日方午,忽然大風,黑 雲覆寺,雲中火起,電擊門樓,飛雨河注,邑人驚曰:『門 樓災矣』。」先是,僧造門樓,高百餘尺,未施丹雘而樓勢 東傾,以大木撐之,及雨止,樓已正矣,蓋鬼神以像故 而共扶持焉。

談圃喬執中未過省時,父竦素事《普照像》甚嚴,日夕 禱之。夜夢一紫衣僧至階前,指庭之東,見日初出甚 近,而光明不可正視。後英廟登極,遂中第,御名從「日」 也。

《畫墁錄》:「許下西湖有觀音堂,昔乃四門亭子,常有大 蛇居之,民不敢近。其後改置此像,蛇不復出,像乃慈 光獻法容云。」

《老學庵筆記》:翟公巽參政,靖康初召為翰林學士。過 泗州,謁僧伽像,見鬚忽涌出,長寸許。問他人,皆不見。 怪之,一僧在旁曰:「『公雖召還,恐不久復出』。公扣之曰: 『鬚出者,須出也』。」果驗。

《佛祖統紀》:「建炎四年二月丙子,虜兵退。初,杭人以時 方兵旱,迎上竺大士於郡中法慧寺,侍香火者道元 慮至求索,舉藏於井,取他像置行殿。虜還自四明,再 犯杭州,果詰問大士所在,徑取之去。并驅道元行,元 默哀禱,夜至許村,若有人導之者,遂得逸歸,告於郡。 時虜焚其城,不知井所在,忽聞金石聲,就求之,獲井」 出像。

《宋史五行志》:「紹興二年,宣州有鐵佛像,坐高丈餘,自 動迭前迭卻,若傴而就人者數日。既而郡有火。火氣 盛,金失其性而為變怪也。」

溫州戒福寺銅佛像頂珠自動,光彩激射,經日不少 停。數日火作寺焚。

《蘇州府志》:「淨信講寺,宋寶慶間,里人譚思建。僧道嵩 開山鑿井,得木佛耳,號佛耳泉。」

《貴耳集》浮光未破之前,開城濠,得一鐵坐佛,高三丈。 城東元有鐵佛寺,其僧請歸本寺,百餘軍輿之不動, 軍帥禱之,許以草創小寺安奉,只用三五十輩小兒, 輿之即行。後羌老巫媼奉事,凡有病告者,飲佛水即 安。端平四年,韃圍城,砲聲震天,鐵佛為之撼戰。後韃 攻定城,韃人以砲坐罩鐵佛於其下,光州遂失。《左傳》 云:「國將興,聽於人;國將亡,聽於神。」即此意也。

《冷齋夜話》:予往臨川景德寺,與謝無逸輩升閣,得禪 月所畫十八應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軸。予口占嘲之 曰:「十八應聞解唾根,少叢羅漢亂山門。不知何處邏 齋去,未見雲堂第五尊。」明日有女子來拜,敘曰:「兒南 營兵妻也,寡而食素,夜夢一僧來言曰:『我本景德僧, 因行失隊,煩相引歸寺,可乎』?」既覺,而鄰家要飯,入其 門,壁間有畫僧,形狀了然夢所見也。時朱世英守臨 川,異之,使迎還,為閣藏之。予方少年時,羅漢且畏予 嘲,及其老也,如梵吉者亦見侮,可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