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7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如此。推尋典籍,自漢已上,中國未傳。或云久已流布, 遭秦之世,所以湮滅。其後張騫使西域,蓋聞有浮屠 之教。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 土聞之,未之信也。後漢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 問於朝,而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 竺求之,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并與沙門攝 摩騰、竺法蘭東還。愔之來也,以白馬負經,因立白馬 寺於洛城雍門西以處之,其經緘於蘭臺石室,而又 畫像於清源臺及顯節陵上。章帝時,楚王英以崇敬 佛法聞,西域沙門齎佛經而至者甚眾。永平中,法蘭 又譯《十住經》,其餘傳譯多未能通。至桓帝時,有安息 國沙門安靜,齎經至洛,翻譯最為通解。靈帝時,有月 支沙門支讖、天竺沙門竺佛朔等,並翻佛經。而支讖 所譯《泥洹經》二卷,學者以為大得本旨。漢末,太守竺 融,亦崇佛法。三國時,有西域沙門康僧會,齎佛經至 吳譯之,吳主孫權甚敬信。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 戒,剃髮為僧。先是西域沙門來此譯《小品經》,首尾乖 舛,未能通解。甘露中,有朱仕行者往西域,至于闐國, 得經九十章。晉元康中,至鄴譯之,題曰《放光般若經》。 太始中,有月支沙門竺法護西遊諸國,大得佛經。至 洛翻譯,部數甚多。佛教東流,自此而盛。石勒時,常山 沙門衛道安,性聰敏,誦經日至萬餘言,以胡僧所譯 《維摩》《法華》未盡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 舛,宣揚解釋。時中國紛擾,四方隔絕,道安乃率門徒 南遊新野,欲令元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趨諸方。 法性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惠遠之襄陽,後至長 安,苻堅甚敬之。道安素聞天竺沙門鳩摩羅什思通 法門,勸堅致之。什亦聞安令問,遙拜致敬。姚萇弘始 二年,羅什至長安,時道安卒後已二十載矣,什深慨 恨。什之來也,大譯經論,道安所正,與什所譯義如一, 初無乖舛。初,晉元熙中,新豐沙門智猛策杖西行,到 華氏城,得《泥洹經》及僧祗律。東至高昌,譯《泥洹》為二 十卷。後有天竺沙門曇摩羅讖復齎胡本,來至河西。 沮渠蒙遜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參驗,未還而蒙 遜破滅。姚萇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長安,譯為三十卷, 曇摩羅讖又譯《金光明》等經。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 輩,惟鳩摩羅什才德最優,其所譯則《維摩》《法華》《成實 論》等諸經,及曇無懺所譯《金光明》,曇摩羅懺所譯《泥 洹》等經,並為大乘之學。而什又譯《十誦律》,天竺沙門 佛陁耶舍譯《長阿含經》及四方律,兜法勒沙門曇摩 難提譯《增一阿含經》,曇摩耶舍譯《阿毗曇論》,並為小 乘之學。其餘經論不可勝紀。自是佛法流通,極於四 海矣。東晉隆安中,有罽賓法門僧伽提婆譯《增一阿 含經》及《中阿含經》。義熙中,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 《華嚴經》三萬六千偈,至金陵宣譯。又有沙門法顯自 長安遊天竺,經三十餘國,隨有經律之處,學其書語, 譯而寫之。還至金陵,與天竺禪師跋羅參共辨定,謂 《僧祇律》學者傳之。齊梁及陳並有外國沙門,然所宣 譯,無大名部可為沙門者。梁武帝大崇佛法,于華林 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 目錄》。又後魏時,太武帝西征長安,以沙門多違佛律, 群聚穢亂,乃詔有司盡坑殺之,焚破佛像,長安僧徒, 一時殲滅。自餘征鎮豫聞詔書,亡匿得免者十一二。 文成之世,又使修復。熙平中,遣沙門慧生使西域,采 諸經律,得一百七十部。永平中,又有天竺沙門菩提 留支大譯佛經,與羅什相埒,其《地持》《十地論》,並為大 乘學者所重。後齊遷鄴,佛法不改。至周武帝時,蜀郡 沙門衛元嵩上書,稱「僧徒猥濫」,武帝出詔,一切廢毀。 開皇元年,高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 營造經像。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 處,並官寫一切經置寺內,又別寫藏于祕閣。天下之 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 倍。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于東都內道場撰諸經目, 分別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 三曰雜經。其餘似後人假托為之者,別為一部,謂之 「疑經。」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 「論」,及戒律,並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別。又所學者錄其 當時行事,名之為記,凡十一種。今舉其大數列於此。 《大乘經》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小乘經》四百 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雜經》三百八十部,七百一 十六卷。《雜疑經》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大乘 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 卷。《雜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大乘論》三十五部,一百 四十一卷。《小乘論》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雜論》五 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記》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共 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唐書》

《藝文志》

蕭子良《淨注子》二十卷。王融頌僧僧祐《法苑集》十五卷, 又《弘明集》十四卷,《釋迦譜》十卷,《薩婆多師資傳》四卷, 虞孝敬《高僧傳》六卷,又《內典博要》三十卷,僧賢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