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7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第二會,四百一,至四百七十八卷。

巨則法師序云:「舌覆大千,身分巨億,普利六趣,震動十方。」 是使微塵剎土不動而游,恆沙諸佛不謀而證,非般若至賾,孰能致此?同幻花之開落,不滅不生;比夢像之妍媸,無染無淨。颷谷投響,則毀譽共銷;月池浸色,則物我俱謝。文優理詣,感通悟永。此會凡八十五品、七十八卷,即舊《大品》《光讚》《放光》本同譯別。然《大品》之于《光讚》,詞倍豐而加美。此分之于《大品》,文益具而彌正。攢輝校寶豈不盛歟。舊譯闕《常啼》等品,餘意大同。

第三會。從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卷。

右新譯三十一品,五十九卷,于舊無涉。佛言:「若諸菩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欲超聲聞、獨覺等地,欲住菩薩不退轉地,欲得殊勝六種神通,欲以一念隨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施、戒、定、慧、忍、進,欲以一食、一香、一華、一鐙、一衣、一蓋、一幢、一旛供養十方沙界如來,欲滿足六波羅蜜,欲得一切」 如來殊勝功德,欲得如上無量無邊殊勝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第四會。從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

右第八譯,二十九品,一十八卷。一切凡夫,剖名相之符,保癡愛之宅,所以措懷有著,擬議必違,至真反此動𡧯斯會以假名般若授假名菩薩,是持幻法與幻人,故無作亦無得。此晨蜉之語歲,夢蝶之議覺乎此會一十九品、一十八卷,即舊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經》。品之為言分也,分有長短,故有小品、大品焉。道行即分中之初品,譯者取以別經,《明度》乃智度之異言,即就總目為號,寔由殘闕未具,故使名題亦差。今大教克圓,鴻規允布,心術之要可復道哉!《開元釋教錄》云:「《放光大品》,新舊譯耳,《大品》為新,放光為舊。」

《第五會》十卷。

右二十四品第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佛言:「若諸菩薩但聞般若波羅蜜多,尚獲無邊功德勝利,況深信解如說修行。是諸菩薩近一切智,安住真如,疾證菩提。若有菩薩說聲聞法,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悉皆證得阿羅漢果,所獲福聚甚多;若菩薩為諸有情宣說般若,乃至一彈指頃,所獲福聚甚」 多于前。

則法師序曰:「夫見生死者三有,著涅槃者二乘。知生死空斯出三界矣。知涅槃空斯過二地矣。」 此會二十四品十卷舊未傳譯,是《大經》略譯,覽者固當不以抵羽而輕積珍矣。

《第六會》八卷。自第一會至第六會並在鷲峰山說

右十七品第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三卷最勝天王問佛說。即舊《勝天王般若》本同譯別。此第二譯發明弘旨,敞拔幽關固已法寶駢映義林交積。

第七會:《室羅》。城給孤獨園《說曼殊室利分》二卷。

右第五百七十四卷至七十五卷。與舊譯《文殊般若》本同譯別。此第三譯。

則法師序曰:「即相無睹,真如之壯觀;即慮無知,種智之默識。既泯修而造修,亦絕學而趣學。狀其區別,則菩提萬流;斷其混茫,則涅槃一相。一相則不見生死,萬流則無非佛法。不壞假名,而開實相。法尚不有,何有菩提?尚無菩提,何有證得?」 此會即舊譯《文殊般若》矣。

《第八會》一卷。

右一品《那伽室利分》第五百七十六卷。與舊譯《濡首菩薩分衛經》本同譯別。此經第三譯。

則法師序曰:「縱觀空術,澄襟海定。蜃樓切景,知積氣以忘躋;鸞鏡含姿,悟慛空而輟覽。故能自近鑒遠,由真立俗。識危生之露集,知幼質之泡浮。電條青氣之輝,雲空軒蓋之影。文約理贍,昔祕今傳。」 雖一軸單譯,而三復固多重味矣。

第九會說《能斷金剛分》一卷。第八第九會並在給孤獨園

右第四譯第五百七十七卷。與舊《金剛般若》本同譯別。凡本具云「能斷金剛般若。」 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知舊譯失上二字。又下文三問闕一。九諭闕三。法師具依梵本翻譯。

則法師序。沖照倬存,逸韻遐舉。承閑語要,三問傑其標節;理情塗兩,如肅其致窮。非想以布想,攝眾度以檀度,格虛空而未量,汎聲香而不住。忘法身于相好,豈見如來分剎土,干微塵,誰為世界?河沙數非多之多福,山王比非大之大身。法性絕言,謂有說而便謗;菩提離取,知無授而乃成。皆所以拂靄疑津,剪萌心逕廣略二本。前後五譯。無新無故逾煉逾明。經卷所在則為有佛故。受持之跡其驗若神。傳之物聽具如別錄。

第十會他化自在天王宮說《般若理趣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