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0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僧伽婆羅附曼陀羅 道命

按《續高僧傳》:「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云僧鎧,扶南國 人也。幼而穎悟,早附法律,學年出家,偏業《阿毗曇論》, 聲榮之盛,有譽海南。具足已後,廣習律藏,勇意觀方, 樂崇開化。聞齊國弘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為天竺 沙門求那跋陀之弟子也。復從跋陀研精方等。未盈 炎燠,博涉多通,乃解數國書語。值齊曆亡墜,道教陵」 夷。婆羅靜潔身心,外絕交故,擁室棲閑,養素資業。大 梁御㝢,搜訪術能。以天監五年,被敕徵召,於揚都壽 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訖 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經》《解脫 道論》等是也。初翻經日,於壽光殿,武帝躬臨法座,筆 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盡其經本。敕沙門寶唱、惠超、 僧智、法雲及袁曇允等相對疏出,華質有序,不墜譯 宗。天子禮接甚厚,引為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婆 羅不畜私財,以其䞋施,成立住寺。太尉臨川王宏,接 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於正觀,春秋六十有五。梁 初又有扶南沙門曼陀羅者,梁言弘弱,大齎梵本,遠 來貢獻,敕與婆羅共譯《寶雲法界體性文殊般若經》 三部,合一十一卷。雖事傳譯,未善梁言,故所出經文, 多有隱質。太清中,湘東王記室虞孝敬者,學周內外, 撰《內典博要》三十卷,該羅經論,條貫釋門,諸有要事, 備皆收錄,頗同《皇覽》《類苑》之流。渚宮陷沒,便襲染衣, 更名道命,流離關輔,亦有著述云。

智順

按《高僧傳》:「智順本姓徐,瑯琊臨沂人。年十五出家,事 鍾山延賢寺智度為師。少而聰穎,篤志過人,故雖年 在息慈,而學功已積。及受具戒,秉禁無疵,陶練眾經, 而獨步於涅槃、成實講說徒眾常數百餘人。嘗以事 生非慮,頗致坎折,而貞素確然,其徽無點。齊竟陵文 宣王特深禮異,為修冶城寺以居之。司空徐孝嗣亦」 崇其行解,奉以師敬。及東昏失德,孝嗣被誅,子緄逃 竄避禍。順身自營護,卒以獲免。緄後重加資俸,一無 所受。嘗有夜盜順者,淨人追而擒之。順留盜宿於房 內,明旦遺以錢絹,喻而遣之。其仁洽篤恕如此。後東 遊禹穴,止於雲門精舍,法輪之盛,復見江左。順為人 虛靜恭恪,形器若神,風軌清嚴,動無失措,故士庶瞻 禮,常有懼焉。以天監六年卒於山寺,春秋六十一。初, 順之疾甚,不食多日,一時中竟,忽索齋飯。弟子曇和 以順絕穀日久,密以半合米雜煮以進順。順咽而還 吐,索水洗漱,語和云:「汝永出雲門,不得還住。」其執節 精苦,皆此之類。臨終之日,房內頗聞異香,亦有見天 華天蓋者。遺命露骸,空地,以施蟲鳥。門人不忍行之, 乃窆於寺側,弟子等立碑頌德。陳郡袁昂製文,法華 寺釋惠舉又為之墓誌。順所著《法事讚》及《受戒弘法 記》,皆行於世。

寶亮附道明 僧成 僧寶

按《高僧傳》,「寶亮本姓徐氏,其先東莞冑族,晉亂避地 於東萊。」縣亮年十二出家,師青州道明法師。明亦 義學之僧,名高當世。亮就業專精,一聞無失。及具戒 之後,便欲觀方弘化。每惟訓育有本,未能遠絕緣累。 明謂曰:「沙門去俗,以宣通為理,豈可拘此愛網,使吾 道不東乎?」亮感悟,因此客遊。年二十一,至京師,居中 興寺,袁粲一見而異之。粲後與明書曰:「頻見亮公,非 常人也。比日聞所未聞,不覺歲之將暮。珠生合浦,魏 人取以照車。璧在邯鄲,秦王請以華國天下之寶,當 與天下共之,非上人貴州所得專也。」自是學名稍盛。 及本親喪亡,路阻不得還北,因屏居禪思,杜絕人事。 齊竟陵文宣王躬自到房,請為法匠,亮不得已而赴。 文宣接足恭禮,結菩薩四部因緣。後移憩靈味寺,于 是續講眾經,盛於京邑。講《大涅槃》凡八十四遍,《成實 論》十四遍,《勝鬘》四十二遍,《維摩》二十遍,其大小品六 遍,《法華》《十地》《優婆塞戒》《無量壽》《首楞嚴》《遺教》、彌勒下 生等亦各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餘人,諮稟門徒常 盈數百。亮為人神情爽岸,俊氣雄逸,及開章命句,鋒 辯縱橫。其有問論者,或豫蘊重關,及亮之披解,便覺 宗旨渙然,忘其素蓄。今上龍興,尊崇正道,以亮德居 時望,亟延談說。亮任性率直,每言輒稱「貧道。」上雖意 有間然,而欽挹其神。天監八年,初敕亮撰《涅槃義疏》 十餘萬言,上為之序曰:非言無以寄言,言即無言之 累。累言則可以息言,言息則諸見競起。所以如來乘 本願以託生,現慈力以應化。離文字以設教,忘心相 以通道。欲使珉玉異價,涇渭分流,制六師而正四倒, 反八邪而歸一味。折世智之角,杜異人之口;導求珠 之心,開觀象之目,救燒灼於火宅,拯沉溺於浪海。故 法雨降而燋種受榮,慧日升而長夜蒙曉,發迦葉之 悱憤,吐真實之誠言。雖復二施等於前,五大陳於後, 三十四問,參差異辯,方便勸引,各隨意答。舉要論經, 不出兩途。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歸極之宗。 非因非果,不起不作,義高萬善,事絕百非。空空不能 測其真際,元元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德均平等,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