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0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福善,云:「是我善知識。」仍將奴適豫章,度䢼亭廟神為 立寺竟,福善以刀刺安侯脅,於是而終。桑垣人迺發 其所封函材理,自成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陳惠傳,禪 經者比丘僧會。」是日正四年也。又庾仲雍《荊州記》云: 「晉初有沙門安世高度䢼亭廟神得財物,立白馬寺 於荊城東南隅。」宋臨川康王《宣驗記》云:「蟒死於吳末。」 《曇宗塔寺記》云:「丹陽瓦官寺,晉哀帝」時沙門惠力所 立,後有沙門安世高以䢼亭廟餘物治之。然道安法 師既校閱群經,詮錄傳譯,必不應謬。從漢桓建和二 年至晉太康末,凡經一百三十餘年。若高公長壽或 能如此,而事不應然。何者?案如康僧會注《安般守意 經序》云:「此經世高所出,久之沈翳。會有南陽韓林、潁 川大業、會稽陳惠,此」三賢者,信道篤密,會共請受,乃 陳惠注義,余助斟酌。尋僧會以晉太康元年已死,而 乃云此經出後,久之沈翳。又世高「封函」之字云「尊吾 道者居士陳惠,傳禪經者比丘僧會。」然安般所明,盛 說禪業,是知封函之記,信非虛作。既云二人方傳吾 道,豈容與共同世?且《別傳》自云:傳《禪經》者比丘僧會, 會已太康初死,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道人?首尾 之言,自為矛盾?正當隨有一書,謬指晉初。于是後諸 作者,或道太康,或言吳末,雷同奔競,無以校焉。既晉 初之說,尚已難實,而《曇宗記》云:「晉哀帝時,世高方復 治寺。」其為謬諸,過乃懸矣。

支婁迦讖附竺佛朔 安元 嚴佛調 支曜 康巨 康孟祥 竺大力

按《高僧傳》,支婁迦讖亦直云:「支讖,本月支人。操行純 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懃著稱。諷誦群經,志在 宣法。漢靈帝時,遊于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 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經,又有《阿闍世王》 《寶積》等十餘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 體,云似讖所出。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 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知所終。時有天竺沙 門竺佛朔,亦漢靈之時齎道行經,來適雒陽,即轉梵 為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棄文存質,深得經意。朔 又以光和二年于雒陽出《般舟三昧讖》為傳,言河南 雒陽孟福張蓮筆受。時又有優婆塞安元,安息國人, 志性貞白,深沈有理致,博誦群經,多所通習。亦以漢 靈之末,游賞雒陽,以功號曰「騎都尉。」性虛靖溫恭,常 以法事為己任,漸解漢言,志宣經典,常與沙門講論 道義,世所謂都尉者也。元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 經》,元口譯梵文,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 之美,見述後代。調本臨淮人,綺年穎悟,敏而好學,世 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號為難繼。調又撰《十慧》, 亦傳於世。安公稱:「佛調出經,省而不煩,全本巧妙。」又 有沙門支曜、康巨、康孟祥等,並以漢靈、獻之間,有慧 學之譽,馳于京雒。曜譯《成具定意經》及小本起等;巨 譯《問地獄事經》,並言直理旨,不加潤飾。孟詳譯《中本 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門曇果于迦維羅衛國得梵 本,孟詳共竺大力譯為漢文。安公云:「孟詳所出,奕奕 流便,足騰元趣也。」

按《佛祖統紀》:建安十四年,二十二祖鶴勒那于月氐 國以法藏付師子尊者。先是,鶴勒那弟子竺大力等 來雒陽,與康猛同譯《興起本行經》。忽于館所有白光 見,大力斂容有間曰:「此我師入滅之相。」大力、康猛、支 曜、康巨等皆善方言。終漢之世,譯經三百餘部。

惠明

按《浙江通志》:「漢惠明,姓王氏,錢塘人,居蔣州山間,值 雪路塞,七日不食。至荊州四望山,見有二虎爭鬥,以 杖格解焉。」

雲柯迦羅附康僧鎧 曇帝 帛延

按《高僧傳》,「曇柯迦羅,此云法時,本中天竺人。家世大 富,常修梵福。迦羅幼而才悟,質像過人,詩書一覽,皆 文義通暢。善學《四韋陀論》,風雲星宿,圖讖運變,莫不 該綜。自言天下文理,畢己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 房,見法勝《毗曇》,聊取覽之,茫然不解。慇懃重省,更增 惛漠。乃歎曰:『吾積學多年,浪志墳典,遊刃經籍,義不 再思,文無重覽。今睹佛書,頓出情外,必當理致鉤深, 別有精要』。」于是齎經入房,請一比丘略為解釋。遂深 悟因果,妙達三世。始知佛教宏曠,俗書所不能及,乃 棄捨世榮,出家精苦。誦大小乘經及諸部毗尼。常貴 游化,不樂專守。以魏嘉平中來至雒陽。于時魏境雖 有佛法,而道風訛替。亦有眾僧未稟「歸戒,正以剪落 殊俗耳。」設復齋懺,事法祠祀。迦羅既至,大行佛法。時 諸僧共請迦羅譯出戒律。迦羅以律部曲制,文言繁 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譯出《僧祗戒心》,止備朝夕, 更請梵僧立羯磨法。中夏戒律,始自乎此。迦羅後不 知所終。時又有外國沙門康僧鎧者,亦以嘉平之末, 來至雒陽,譯出郁迦《長者》等四部經。又有安息國沙 門曇帝,亦善律學,以魏正元之中來遊雒陽,譯出《曇 無德羯磨》。又有沙門帛延,不知何許人,亦才明有深 解,以魏甘露中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凡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