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0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按《高僧傳》:「帛法橋,中山人。少樂轉讀而乏聲,每以不 暢為慨。於是絕粒懺悔,七日七夕,稽首觀音,以祈現 報。同學苦諫,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即索 水洗嗽云:『吾有應矣』。於是作三契經,聲徹里許,遠近 驚嗟,悉來觀聽。爾後誦經數十萬言,晝夜誦詠,哀婉 通神。至年九十,聲猶不變。以晉穆帝永和中,卒於河」 北,即石虎末也。有弟子僧扶,亦戒行清高。

于法蘭附竺法興 支法淵 于法道

按《高僧傳》:「于法蘭,高陽人。少有異操。十五出家,便以 精勤為業,研諷經典,以日兼夜。求法問道,必在眾先。 迄在冠年,風神秀逸,道振三河,名流四遠。性好山泉, 多處巖壑。嘗於冬月在山,冰雪甚厲,時有一虎來入 蘭房,蘭神色無忤,虎亦甚馴,至明旦雪止方去。山中 神祇常來受法。其德被精靈,皆此類也。後聞江東山」 水,剡縣最奇,乃徐步東甌,遠矚嶀嵊,居於石城山足, 今之元華寺也。時人以其風力比庾元規,孫綽《道賢 論》以比阮嗣宗。論云:「蘭公遺身,高尚妙跡,殆至人之 流。阮步兵傲獨不群,亦蘭之儔也。」居剡少時,愴然歎 曰:「大法雖興,經道多闕,若一聞圓教,夕死可也。」乃遠 適西域,欲求異聞,至交州遇疾,終於象林。沙門支遁 追立像,讚曰:「于氏超世,綜體元旨。嘉遁山澤,仁感虎 兕。」《別傳》云:「蘭亦感枯泉漱水。」事與竺法護同,未詳。又 有竺法興、支法淵,于法道與蘭同時比德,興以洽見 知名,淵以才華著稱,道以義解馳聲矣。

于法開附法威

按《高僧傳》,于法開不知何許人,事蘭公為弟子,深思 孤發,獨見言表,善放光及《法華》,又祖述耆婆,妙通醫 法。嘗乞食投主人家,值婦人在草危急,眾治不驗,舉 家惶擾,開曰:「此易治耳。」主人正宰羊,欲為淫祀,開令 先取少肉為羹,進竟,因氣針之,須臾羊膜裹兒而出。 晉升平五年,孝宗有疾,開視脈,知不起,不肯復入。康 獻后令曰:「帝小不佳,昨呼于公視脈,但到門不前,種 種辭憚,宜收付廷尉。」俄而帝崩,獲免,還剡石城,續修 元華寺,後移白山靈鷲寺。每與支道林爭即色空義, 廬江河默申明開難,高平郄超宣述《林解》,並傳於世。 開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樞辯。故孫綽為之讚曰:「《易》曰 翰白,詩美蘋藻。斑如在場,芬若停潦。」于威明發,介然 遐討,有潔其名,無愧懷抱。開嘗使威出都,經過山陰, 支遁正講《小品》,開語威言:「道林講比汝至,當至某品 中。」示語攻難數十番,云此中舊難通。威既至郡,正值 遁講,果如開言。往復多番,遁遂屈,因厲聲曰:「君何足 復受人寄載來耶?」故東山喭云深量開思《林談識記》: 至哀帝時,累被徵詔,乃出京講《放光經》。凡舊學抱疑, 莫不因之披釋。講竟辭還。東帝戀德慇懃,䞋錢絹及 步輿并冬夏之服,謝安、王文度悉皆友善。或問:「法師 高明剛簡,何以醫術經懷?」答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 病,調九候以療風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年六 十,卒於山寺。孫綽為之目曰:「才辯縱橫,以數術弘教, 其在開公乎。」

于道邃

按《高僧傳》:「于道邃,燉煌人。少而失蔭,叔親養之。邃孝 敬竭誠,若奉其母。至。年十六出家,事蘭公為弟子。學 業高明,內外該覽,善方藥,美書札,洞諳殊俗,尢巧談 論。護公常稱邃高簡雅素,有古人之風,若不無年,方 為大法梁棟矣。後與蘭公俱過江,謝慶緒大相推重。 性好山澤,在東多遊履名山。為人不屑毀譽,未嘗以」 塵跡經抱。後隨蘭適西域,於交阯遇疾而終,春秋三 十有一矣。郄超圖寫其形,支遁為著銘讚曰:「英英上 人,識通理清,朗質玉瑩,德音蘭馨。」孫綽以邃比阮咸, 或曰:「咸有累騎之譏,邃有清泠之譽,何得為匹?」孫綽 曰:「雖跡有漥隆,高風一也。」《喻道論》云:「近洛中有竺法 行,談者以方樂令;江南有于道邃,識者以對勝流,皆 當時共所見聞,非同志之私譽也。」

竺法崇附道寶

按《高僧傳》,「竺法崇,未詳何許人。少入道,以戒節見稱。 加又敏而好學,篤志經咒,而尢長法華一教。嘗遊湘 州麓山,山精化為天人,詣崇請戒,捨所住山以為寺, 崇居之。少時化洽湘土。後還剡之葛峴山,茅菴澗飲, 取欣禪慧,東甌學者競往湊焉。與隱士魯國孔淳之 相遇,每盤遊極日,輒信宿忘歸,披襟領契,自以為得」 意之交也。崇乃歎曰:「緬想人外,三十餘年,傾蓋於茲, 不覺老之將至。」後淳之別遊,崇詠曰:「浩然之氣,猶在 心目。山林之士,往而不反,其若人之謂乎!」崇後卒於 山中。著《法華義疏》四卷。時剡東山復有釋道寶者, 本姓王,瑯琊人,晉丞相導之弟。弱年信悟,避世辭榮, 親舊諫止,莫之能制。香湯澡沐,將就下髮,乃詠曰:「安 知萬里水,初發濫觴時。」後以學行顯焉。

竺僧朗附支僧敦

按《高僧傳》:竺僧朗,京兆人。少而遊方,問道長安,還關 中,專當講說。常與數人同共赴請,行至中途,忽告同 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如言即反,果有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