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0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勿違。苟神理不昧,庶達其誠。大哀世尊,亦當祐之以 道。」門徒號慟,若喪父母。師以世情難割,乃制七日展 哀,至期始順寂,即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 忍露屍,與尋陽太守阮侃奉全軀舉葬於西嶺,纍石 為塔。謝靈運立碑,以銘遺德。張野作序,自稱門人。宗 炳復立碑於寺門,以表德業。師將終,耆德請以豉酒 治病,師曰:「律無通文。」請飲米汁。師曰:「日過中矣。」又請 飲蜜和水。乃令披律尋文卷,未半而終。所著經、論、諸 序、銘、贊、詩、記凡十卷,號《廬山集》。自佛圖澄、道安、師遠、 法師、曇順、僧叡五世為國師云。唐宣宗大中二年,追 諡辨覺大師。昇元三年,追諡正覺大師。宋太宗太平 興國三年,追諡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按《雲仙雜記》:「廬山遠法師命盡之日,山中峰澗寺落, 皆見千眼仙人成隊執幡幢香花赴東林寺,法師死 乃止。」

慧永

按《蓮社高賢傳》:「西林法師慧永,河內潘氏。年十二出 家,事沙門竺曇現。初集禪於恆山,與遠師同依安法 師,期結宇羅浮。及遠師為安公所留,師乃欲先度五 嶺。太元初,至尋陽,刺史陶範素挹道風,乃留築廬山, 舍宅為西林以奉師。布衣蔬食,清心克己,容嘗含笑, 語不傷物。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常聞」 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輒驅去。遠師之來龍 泉,桓伊為立東林,三十年影不出山,師居西林亦如 之。嘗因法事至近邑還山,薄暮,烏橋營主醉騎馬當 道遮師不聽去。師以杖指馬,驚走。營主仆地,師捧慰 之,遂還。營主病,往寺悔罪,師曰:「非貧道意。」為禱之,尋 愈。鎮南將軍何無忌鎮尋陽,至虎溪,請遠公及師。遠 公持名望,從徒百餘,高言華論,舉止可觀。師衲衣半 脛,荷錫,捉缽松下,飄然而至。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 之風,乃多於遠師也。」師標誠植願,動在安養。義熙十 年,在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驚問,師曰:「佛來也。」言終 而化,異香七日方歇。葬於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唐 元宗朝,詔重建塔亭,追諡覺寂大師「實智之塔。」

慧持附慧巖 僧恭 道泓 曇蘭

按《蓮社高賢傳》:法師慧持,遠公母弟也。幼讀書,一日 所記常敵十日。年十八,與兄同事安公,遍學眾經,游 刃三藏。及公在襄陽,遣遠公與師東下,遂止廬山。師 形長八尺,衲衣垂膝,徒屬三百,師為上首。豫章太守 范甯請師講《法華經》《阿毗曇論》,四方雲聚。瑯琊王珣 與范甯書,問遠持二公孰愈?甯云:「『誠為賢兄賢弟』。珣」 復書曰:「但今如弟,誠未之有,況復賢邪!」羅什在關中, 遙相欽敬,每致書通好。隆安三年,辭兄入蜀,遠留之 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師曰:「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 家。今既割欲求道,止以西方為期耳。」即悵然而別。至 成都郫縣,居龍淵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號登龍門。 義熙八年順寂,春秋七十六。臨終遺命,「務嚴律儀,專 心淨業。」以東間經籍付道泓,西間法典付曇蘭。以泓 行業清敏,蘭神悟天發,並能係軌師蹤焉。

按《高僧傳》,「慧持者,慧遠之弟也。沖默有遠量。年十八 出家,後適廬山,與遠共止。持形長八尺,風神儁爽,常 躡草屣,納衣半脛。廬山徒屬,莫匪英秀,往返三千,皆 以持為稱首。持有姑為尼,名道儀,住在江夏。儀聞京 師盛於佛法,欲下觀化,持乃送姑至都,止於東安寺。 晉衛軍瑯琊王珣深相欽重。時有西域沙門僧伽羅」 叉,善誦四含,珣請出《中阿含經》,持乃校閱文言,搜括 詳定。後還山。少時豫章太守范甯請講《法華、毗曇》,於 是四方雲聚,千里遙集。兗州刺史瑯琊王恭致書於 沙門僧檢曰:「遠持兄弟至德何如?」檢答曰:「遠持兄弟 也。綽綽焉信有道風矣。」持後聞成都地沃民豐,志往 傳化,兼欲觀瞻峨嵋,振錫岷岫,乃以晉隆安三年辭 遠入蜀。行達荊州,刺史殷仲堪禮遇欣重,時桓元亦 在彼,元雖涉學功疏,而一往神出,見持有靈幾獨絕, 尤歎是今古無比,大欲結歡。持既疑其為人,遂棄而 不納。殷桓二人苦欲留之,持益無停意。臨去與元書 曰:「本欲棲病峨嵋之岫,觀化流沙之表,不能負其發 足之懷。」便束裝首路。元得書惆悵,知其不可止,遂乃 到蜀,止龍淵精舍,大弘佛法,井絡四方,慕德成侶。刺 史毛璩,推相崇挹。時有沙門惠巖僧恭,先在岷、蜀,人 情傾蓋,及持至止,皆望風推服。恭公幼有才思,為蜀 郡僧正。巖公內外多解,素為毛璩所重。後蜀人譙縱, 因鋒鏑之機,攻殺毛璩,割璩蜀土,自號成都王,乃集 僧設會,逼請巖公,巖不得已而赴。璩既宿昔檀越,一 旦傷破,睹事增悲,痛形顏色,遂為譙縱所忌,因而被 害。舉邑紛擾,白黑危懼。持避難憩郫縣中寺。縱有從 子道福,凶悖尤甚,將兵往郫,有所討戮,遠過入寺,人 馬浴血,眾僧大怖,一時驚走。持在房前盥洗,神色無 忤。道福直至持邊,持彈指灑水,淡然自若。福愧悔,流 汗出寺門,謂左右曰:「大人故與眾異。」後境內清恬,還 止龍淵寺,講說齋懺,老而愈篤。以晉義熙八年卒於 寺中,春秋八十有六。臨終遺命務勗律儀,謂弟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