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0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經》言:『戒如平地,眾善由生』。汝等行住坐臥,宜其謹哉!」

支曇籥

按《高僧傳》:「支曇籥,本月支人,寓居建業。少出家,清苦 蔬食,憩吳虎丘山。晉孝武初,敕請出都,止建初寺。孝 武從受五戒,敬以師禮。籥特稟妙聲,善於轉讀,嘗夢 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製新聲,梵響清靡,四飛卻轉, 反折還弄。雖復東阿先變,康會後造,始終循環,未有 如籥之妙。後進傳寫,莫匪其法。所製六言梵唄,傳響 於今後終於所住,年八十一。」

竺慧達

按《高僧傳》:「竺慧達姓劉,本名薩阿,并州西河離石人。 少好畋獵,年三十一,忽如暫死,經日還蘇,備見地獄 苦報。見一道人,云是其前世師為其說法訓誨,令出 家,往丹陽會稽、吳郡,覓阿育王塔像,禮拜悔過,以懺 先罪。既醒,即出家學道,改名慧達。精勤福業,唯以禮 懺為先。晉寧康中至京師。先是簡文皇帝於長干寺」 造三層塔,塔成之後,每夕放光。達上越城顧望,見此 剎杪獨有異色,便往拜敬,晨夕懇到。夜見剎下時有 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許,得三石碑。中央碑腹中 有一鐵函,函中又有銀函,銀函裡金函,金函裡有三 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髮,髮伸長數尺,卷則成螺,光 色炫燿。乃周宣王時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塔,此即一 也。既道俗歎異,乃於舊塔之西,更豎一剎,施安舍利。 晉太原十六年,孝武更加為三層。又昔咸和中,丹陽 尹高悝於張侯橋浦裡掘得一金像,無有光趺,而製 作甚工,前有梵書,云「是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載像還, 至長干巷口,牛不復行,非人力所御,乃任牛所之,徑 趣長干寺。爾後一年許,有臨海漁人張係世,於海口 得銅蓮華趺,浮在水上,即收送縣。縣表上臺,敕使安 像足下,契然相應。後有西域五僧詣悝云:「昔於天竺 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置河邊。王路既通,尋覓失 所。近得夢云:『像已出江東,為高悝所得。故遠涉山海, 欲一見禮拜耳』。」悝即引至,長千五人,見像,歔欷涕泣。 像即放光,照於堂內。五人云:「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 尋當至。」晉咸安元年,交州合浦縣採珠人董宗之,於 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晉簡文帝敕施此像。孔穴 懸同,光色一種,凡四十餘年,東西祥感,光趺方具。達 以剎像靈異,倍加翹勵。後東遊吳縣,禮拜石像。此像 以西晉將末建興元年癸酉之歲,浮在吳松江滬瀆 口。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以迎之,於是風濤俱盛,駭 懼而還。時有奉黃老者,謂是天師之神,復共往接,飄 浪如初。後有奉佛居士吳縣民朱應,聞而歎曰:「將非 大覺之垂應乎?」乃潔齋共東靈寺帛尼及信者數人, 到滬瀆口,稽首盡虔,歌唄至德。即風潮調靜,遙見二 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銘誌,一名惟衛,二名「迦 葉。」即接還安置通元寺。吳中士庶嗟其靈異,歸心者 眾矣。達停止通元寺,首尾三年,晝夜虔禮,未嘗暫廢。 頃之,達適會稽,禮拜鄮縣塔。此塔亦是育王所造,歲 久荒蕪,止存基墌。達翹心束想,乃見神光燄發,因是 修立龕砌,群鳥無敢棲集,凡近寺側畋漁者,必無所 獲。道俗傳「感,莫不移信。後郡守孟顗復加開拓,達東 西覲禮,屢表徵驗,精誠篤勵,終年無改,後不知所之。」 按《佛祖統紀》,「慧達至會稽山澤,處處尋求。及鄮縣烏 石山,夜聞地下鐘聲,越三日,有梵僧七人行道空中, 地涌方壇。因斲土求之,得舍利寶塔。六僧騰空而沒, 一僧化為烏石,因以名山。塔色如青石,高一尺」四寸, 廣七寸。四角挺然,五層露盤。中懸寶磬安佛舍利。既 而其塔飛至一山凡三止其處。達乃即其地建精舍 以奉塔。

慧元附竺慧直

按《高僧傳》:「慧元,河北人。為人性善,喜慍無色,常習禪 誦經,勸化福事,以為恆業。晉太元初,於武陵平山立 寺,有二十餘僧,餐蔬幽遁,永絕人途。以太元十四年 卒。卒後有人入武當山下見之,神色甚暢,寄語寺僧, 勿使寺業有廢。自是寺內常聞空中應時有磬聲,依 而集眾,未嘗差失。沙門竺慧直居之。直精苦有戒節」, 後絕粒,唯餌松柏,因登山蟬蛻焉。

支曇蘭

按《高僧傳》:「支曇蘭,青州人。少蔬食樂禪,誦經三十萬 言。晉太元中遊剡後憩始豐赤城山,見一處林泉清 曠而居之。經數日,忽見一人,形長數丈,呼蘭令去,又 見諸異形禽獸,以恐蘭,見蘭恬然自得,乃屈膝禮拜 云:『珠欺王是家舅,今往韋鄉山就之,推此處以相奉。 爾後三年,忽聞車騎隱隱,從者彌峰,俄而有人著幘』」 稱珠欺王通既前,從其妻子男女等二十三人,並形 貌端整,有逾于世。既至蘭所,暄涼訖,蘭問:「住在何處?」 答云:「樂安縣韋鄉山,久服風聞,今與家累,仰投乞受 歸戒。」蘭即授之。受法竟,䞋錢一萬,蜜二器,辭別而去。 便聞鳴笳動吹,響震山谷。蘭禪眾十餘,共所聞見。晉 元熙中,卒於山,春秋八十有三矣。

法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