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0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法顯去漢地積年,所與交接,悉異域人,山川草木,舉 目無舊。又同行分㭊,或留或亡,顧影唯己,心常懷悲。 忽於此玉像邊見商人以晉地一白絹扇供養,不覺 悽然,淚下滿目。法顯在此國聞天竺道人於高座誦 經云:「佛缽本在毗舍離,今在犍陀衛,竟若干百年當 復至西月氐國,若干百年當至于闐國。住若干百年 當至屈茨國,若干百年當復來到漢地,住若干百年 當復至師子國,若干百年當還中天竺。」到中天已,當 上兜術天上。彌勒菩薩見而歎曰:「釋迦文佛缽至!」即 共諸天華香供養七日。七日已,還閻浮提,海龍王持 入龍宮。至彌勒將成道時,缽還分為四,復本頻那山 上。彌勒成道已,四天王當復應念佛,如先佛法,賢劫 千佛共用此缽。缽去已,佛法漸滅。佛法滅後,人壽轉 短,乃至五歲。十歲之時,糯米、酥油皆悉化滅。人民極 惡,捉木則變成刀杖,共相傷割。殺。其中有福者,逃避 入山。惡人相殺盡已,還復來出,共相謂言:「昔人壽極 長,但為惡甚,作諸非法故,我等壽命,遂爾短促,乃至 十歲。我今共行諸善,起慈悲心,修行仁義。」如是各行 信義,展轉壽倍,乃至八萬歲。彌勒出世,初轉法輪時, 先度釋迦遺法弟子、出家人,及受三歸、五戒齋法,供 養三寶者。第二、第三,次度有緣者。法顯爾時欲寫此 經,其人云:「此無經本,我止口誦耳。」法顯住此國二年, 更求得彌沙塞律藏本,得《長阿含》《雜阿含》,復得一部 雜藏,此悉漢土所無者。得此梵本已,即載商人,大船 上可有二百餘人,後係一小船,海行艱險,以備大船 毀壞,得好信風,東下二日,便值大風,船漏水入,商人 欲趣小船,小船上人恐人來多,即斫緪斷。商人大怖, 命在須臾,恐船水漏,即取粗財貨擲著水中。法顯亦 以軍持及澡灌并餘物棄擲海中。但恐商人擲去經 像,唯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地眾僧,我遠行求法, 願威神歸流,得到所止。」如是大風,晝夜十三日,到一 島邊。潮退之後,見船漏處,即補塞之。於是復前,海中 多有抄賊,遇輒無全。大海瀰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 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逐風去亦無准。當夜闇 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黿鼉水性,怪異之屬。商 人荒遽,不知那向。海深無底,又無下石住處。至天晴 已,乃知東西,還復望正而進。若植伏石,則無活路。如 是九十日許,乃到一國,名耶婆提。其國外道婆羅門 興盛,佛法不足言。停此國五月日。復隨他商人,大船 上亦二百許人,齎五十日糧,以四月十六日發。法顯 於船上安居,東北行趣廣州一月餘日。夜二鼓,時遇 黑風暴雨,商人、賈客皆悉惶怖。法顯爾時亦一心念 觀世音及漢地眾僧,蒙感神祐,得至天曉。曉已,諸婆 羅門議言:「坐載此沙門,使我不利,遭此大苦。當下比 丘置海島邊,不可為一人令我等危險。」法顯本檀越 言:「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爾,便當殺我。汝其下 此沙門,吾到漢地,當向國王言汝也。」漢地王亦敬信 佛法,重比丘僧,諸商人躊躇,不敢便下。於時天多連 陰,海師相望僻誤,遂經七十餘日,糧食水漿欲盡,取 海鹹水作食,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盡。商人議 言:「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廣州,爾今已過其多日, 將無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晝夜十二日,長廣郡界 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但經涉險難,憂懼積日,忽得 至此岸,見藜藿菜依然,知是漢地,然不見人民及形 跡,未知是何許。或言未至廣州。或言已過。莫知所定。 即乘小船,入浦覓人,欲問其處,得兩獵人,即將歸,令 法顯譯語問之。法顯先安慰之,徐問:「汝是何人?」答言: 「我是佛弟子。」又問:「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詭言:「明當七 月十五日,欲取挑臘。」佛又問:「此是何國?」答言:「此青州 長廣郡界,統屬晉家。」聞已,商人歡喜,即乞其財物,遣 人往長廣太守李嶷敬信佛法,問有沙門持經像,乘 船汎海而至,即將人從至海邊迎接經像歸至郡治, 商人於是還向揚州,留法青州,請法顯一冬一夏。夏 坐訖,法顯遠離諸師,久欲趣長安,但所營事重,遂便 南下向都,就諸師出《經律》。法顯發長安,六年到中國, 停六年,還三年達青州。凡所遊歷幾三十國,「沙河已 西迄於天竺,眾僧威儀法化之美,不可詳說。竊唯諸 師未得備聞,是以不顧微命,浮海而還,艱難具更,幸 蒙」三尊威靈,危而得濟,故《竹帛》疏所經歷,欲令賢者 同其見聞,

按《高僧傳》:「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有三兄,並齠齔而 亡。其父恐禍及顯,三歲,便度為沙彌,居家數年,病篤 欲死,因送還寺住,信宿便差,不肯復歸。其母欲見之 不得,為立小屋於外,以擬去來。十歲,遭父憂,叔父以 其母寡,獨不立,逼使還俗。顯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 也,正欲遠塵離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頃之」, 母喪,至性過人,營葬事畢,仍即還寺。嘗與同學數十 人於田中刈稻,時有饑賊,欲奪其穀,諸沙彌悉奔走, 唯顯獨留。語賊曰:「若欲須穀,隨意所取。但君等昔不 布施,故致饑貧。今復奪人,恐來世彌甚。貧道預為君 憂耳。」言訖即還。賊棄穀而去。僧數百人,莫不歎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