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0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義,於是顯其頓悟「不受報」諸論。

按《高僧傳》:道生遊長安,從什公受業,後還都,止青園 寺。寺是晉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種青處,因以為名。 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焉。宋太祖文皇深加歎重,卒 葬廬山之阜。初,生與叡公及嚴觀同學齊名,故時人 評曰:「生、叡發天真,嚴觀漥流得慧義,憉悙進寇,淵于 嘿塞。」生及叡公獨標天真之目,故已秀出群士矣。王 微以生比郭林宗,乃為之立傳,旌其遺德。時人以生 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頓悟不受報等,時亦憲章。宋 太祖嘗述生頓悟義,沙門僧弼等皆設巨難。帝曰:「若 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又有沙門寶林,初經長 安受學,後祖述生公諸義,時人號曰「遊元生。」著《涅槃 記》及注《異宗論》《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寶,亦學兼內外, 著《金剛後心論》等,亦祖述生義焉。近代又有釋惠生 者,亦止龍光寺蔬食,善眾經典,兼工草隸。時人以同 寺相繼,號曰「大小二生。」

慧義附僧睿

按《高僧傳》:慧義姓梁,北地人。少出家,風格秀舉,志業 強正。初遊學於彭宋之間,備通經義。後出京師,乃說 云:「冀州有法稱道人,臨終語弟子普嚴云:『嵩高靈神 云:江東有劉將軍,應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鎮金一 鉼為信』。遂奏宋王。宋王謂義曰:『非常之瑞,亦須非常 之人,然後致之。若非法師自行,恐無以獲也』。義遂行。」 以晉義熙十三年七月,往嵩高山,尋覓未得,便至心 燒香行道。至七日夜,夢見一長鬚老公,拄杖將義往 璧處指示云:「是此石下。」義明便周行山中,見一處炳 然,如夢所見。即於廟所石壇下得璧,大小三十二枚, 黃金一鉼。義後還京師,宋武加接尢重,迄乎踐祚,禮 遇彌深。宋永初元年,車騎范泰立祇洹寺,以義德為 物宗,固請經始。義以泰親信之至,因為指授儀則。時 人以義方身子,泰比須達,故祇洹之稱,厥號存焉。後 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或傳譯經典,或訓授禪法。宋 元嘉初,徐羨之、檀道濟等專權朝政,泰有不平之色, 嘗肆言罵之,羨等深憾,聞者皆憂泰在不測,泰亦慮 及於禍,乃問義安身之術,義曰:「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故上下能相親也,何慮之足憂?」因勸泰以果竹園六 十畝施寺,以為幽冥之祐。泰從之,終享其福。及泰薨, 泰第三子晏謂義昔承厥父之險,說求園地,追以為 憾,遂奪而不與。義秉泰遺疏,紛紛紜紜,彰于視聽。義 乃移止烏衣,與慧叡同住。宋元嘉二十一年,終於烏 衣寺,春秋七十三矣。晏後少時而卒。晏弟曄,後染孔 熙先謀逆,厥宗同潰。後祇洹寺又有釋僧睿,善《三論》, 為宋文所重。

曇無竭

按《高僧傳》,「曇無竭,此云法勇,姓李,幽州黃龍人。幼為 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經,為師僧所重。嘗聞法顯等 躬踐佛國,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 集同志沙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旛蓋供 養之具,發跡此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海西 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歷龜茲、沙勒諸國,登蔥嶺」, 度雪山,瘴氣千重,層冰萬里。下有大江,流急若箭。於 東西兩山之脅,擊索為橋,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煙 為幟。後人見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 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行經三日,復過大雪山,懸崖 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杙孔,處處相對。人各執 四杙,先拔下杙,右手攀上杙,展轉相攀,經三日方過。 及到平地,相待,料檢同侶失十二人。進至罽賓國,禮 拜佛缽,停歲餘,學梵書、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經》梵 文一部。復西行至辛頭那提河,漢言師子口。緣河西 入月氐國,禮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後至檀特 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停此寺 受大戒。天竺禪師佛馱多羅,此云覺救。彼方咸云已 證聖果。無竭請為和尚,漢沙門志定為阿闍梨。停夏 坐三月日,復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曠,唯齎石密為 糧。同侶有十三人,八人於路並死,餘五人同行。無竭 雖屢經危棘,而繫念所齎《觀世音經》,未嘗暫廢。將至 舍衛國中,野逢山象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 從林中出,象驚惶奔走。後度洹河,復值野牛一群,鳴 吼而來,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野 牛驚散,遂得免之。其誠心所感,在險克濟,皆此類也。 後於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州,所歷事跡,不可殫記。 其所譯出《觀世音受記經》,今傳於京師,後不知所終。

僧苞附法和

按《高僧傳》:「僧苞,京兆人。少在關受學什公。宋永初中, 遊北徐,入黃山精舍,復造靜、定二師進業,仍於彼建 三七普賢齋懺。至第一七日,有白鵠飛來,集普賢座 前,至中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日將暮,又有黃衣四 人,繞塔數帀,忽然不見。苞少有志節,復加祥感,故匪 懈之情,因之彌勵。日誦萬餘言經,常禮數百拜佛。後」 東下京師,正值祇洹寺發講,法徒雲聚,士庶駢集。苞 既初至,人未有識者,乃乘驢往看,衣服垢敝,貌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