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0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願為師。既得入道,履操冰霜,仁施為懷,曠拔成務。於 是研習唱導,有邁終古。齊竟陵文宣王厚相禮待。鏡 誓心弘道,不拘貴賤,有請必行,無避寒暑,財不蓄私, 常興福業。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齊隆寺以居之。鏡為」 性敦美,以賞接為務,故道俗交知,莫不愛悅。雖義學 功淺,而領悟自然,造次嘲難,必有酬酢。齊永元二年 卒,年六十四。其後瓦官道親、彭城寶與、耆闍道登,並 皆祖述宣唱,高韻華言,非沗前列,傾眾動物,論者從 之。今上為長沙宣武王治鏡所住寺,因寺改曰「宣武」 也。

道嵩

按《高僧傳》:「道嵩姓夏,高密人。年十歲出家,少沉隱有 志用。及具戒之後,專好律學,誦經三十萬言,交接上 下,未嘗有喜慍之色。性好檀捨,隨獲利養,皆以施人, 瓶衣之外,略無兼物。宋元徽中來京,止鍾山定林寺 守靜閑房,懺誦無輟。人有造者,輒為說法訓獎以待 饌焉。從之請戒者甚眾。後卒於山中,春秋四十有九。」

僧辯

按《高僧傳》:「僧辯姓吳,建康人,出家止安樂寺。少好讀 經,受業於遷、暢二師。初雖祖述其風,晚更措意斟酌, 哀婉折衷獨步。齊初,嘗在新亭劉紹宅齋,辯初夜讀 經,始得一契,忽有群鶴下集階前。及辯度卷,一時飛 去,由是聲震天下,遠近知名,後來學者,莫不宗事。永 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夢於佛前詠」 《維摩》一契,因聲發而覺,即起至佛堂中,還如夢中法。 更詠《古維摩》一契,便覺韻聲流好,有工恆日,即集京 師善聲沙門龍光普知、新安道興、多寶慧忍、天保、超 勝及僧辯等集第作聲。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 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後人時有傳者,並訛漏失其 大體。辯以齊永明十一年卒。

慧明

「按《高僧傳》: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於東吳,明少 出家,止章安東寺。齊建元中,與沙門共登赤城山石 室,見猷公尸骸不朽,而禪室荒蕪,高蹤不繼,乃雇人 開剪,更立堂室,造臥佛並猷公像。於是棲心禪誦,畢 命枯槁。後于定中見一女神,自稱呂姥,云常加護衛。 或時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遊戲階前,馴伏宛轉,不」 令人畏。齊竟陵文宣王聞風祗挹,頻遣三使,慇懃敦 請,乃蹔出京師到第。文宣敬以師禮。少時辭還山,苦 留不止,於是資給發遣。以建武之末卒於山中,春秋 七十。

志道附超度

按《高僧傳》,「志道姓任,河內人。性溫謹,十七出家,止靈 曜寺,蔬素少欲,六物之外,略無兼畜。學通三藏,尤長 律品。何尚之欽德致禮,請居所造法輪寺。先時魏虜 滅佛法,後世嗣興,而戒授多闕。道既誓志弘通,不憚 艱苦,乃攜同契十有餘人,往至虎牢,集洛、秦、雍、淮、豫 五州道士,會於引水寺,講律明戒,更伸受法。偽國僧」 禁獲全,道之力也。後還京邑。王奐出鎮湘州,攜與同 遊。以永明二年卒于湘土,春秋七十有三。時京師瓦 官寺又有超度者,亦善《十誦》及《四分》,著《律例》七卷云。

法獻附元暢

按《高僧傳》:「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至梁州乃 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師,止定林上寺。博通經 律,志業強果,善能匡拯眾計,修葺寺宇。先聞猛公西 遊,備矚靈異,乃誓欲忘身,往觀聖跡。以宋元徽三年 發踵金陵,西遊巴蜀,路出河南,道經芮芮。既到于闐, 欲度蔥嶺,值棧道斷絕,遂於于闐而反。獲佛牙一枚」、 舍利十五粒,并《觀世音滅罪咒》及《調達品》。又得龜玆 國金鎚鍱像,于是而還。其經途危阻,見其別記。佛牙 在烏纏國,自烏纏來芮芮自來梁土獻齎。牙還京師 十有五載,密自禮事,餘無知者。至文宣感夢,方傳道 俗。獻律行精純,德為物範。瑯琊王肅、王融、吳國張融、 張綣、沙門慧令、智藏等,並投身接足,崇其戒訓。獻以 永明之中,被敕與長干元暢同為僧主,分任南北兩 岸。暢本秦州人,亦律禁清白,文慧太子奉為戒師。獻 後被敕三吳,使沙簡二眾,暢亦東行,重伸受戒之法。 時暢與獻二僧皆少習律檢,不競當世,與武帝共語, 每稱名而不坐。後中興,僧鍾于乾弘殿見帝,帝問鍾 所宜,鍾答:「貧道比苦氣。」帝嫌之,乃問尚書王儉:「先輩 沙門與帝王共語,何所稱,預正殿坐不?」儉答:「漢魏佛 法未興,見記傳。自偽國稍盛,皆稱貧道,亦預坐。及晉 初亦然。中代有庾冰、桓元等,皆欲使沙門致敬,朝議 紛紜,事皆休寢。宋之中朝,亦頗令盡禮,而尋竟不行。 自爾迄今,多預坐而稱貧道。」帝曰:「暢、獻二僧,道業如 此,尚」自稱名,況復餘者。挹拜則太甚,稱名亦無嫌。自 爾沙門皆稱名于帝王,自暢、獻始也。暢以建武初亡, 春秋七十有五。獻以建武末卒,年與暢同窆於鍾山 之陽。獻弟子僧祐為造碑墓側。丹陽尹吳興沈約製 文,獻於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牙以普 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杖,初夜扣門,稱「臨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