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0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言檀越天機發緒,獨創方寸,非意此音,猥來入耳,且 欣且慰,實無以況。建明斯義,使法燈有種,始是真實 行道第一功德。雖復國城妻子,施佛及僧,其為福利, 無以相過。既幸以詮述,想便宜廣宣,使賞音者見也。 論明法理,當仁不讓,豈得顧惜眾心,以失奇趣耶?若 此論已成,遂復中寢。恐檀越方來,或以此為巨障。往 之懇也,然非戲論矣。想便寫一木惠貧道,齎以還西, 使處處弘通也。比小亦牽,故入山取敘,深企付之。」顒 因出論焉。故三宗之旨,傳述至今。林形長八尺,天姿 瓌雅,登座震吼,談吐若流。後辭還高昌,齊永明五年 卒,春秋七十有九。著《二諦論》及《毗曇雜心記》,并注《十 二門論》《中論》等。

法瑗附法愛 法常 智興

按《高僧傳》,「法瑗姓辛,隴西人,辛毗之後。長兄源明仕 偽魏為大尚書,第二兄法愛亦為沙門,解經論,兼數 術,為芮芮國師,俸以三千戶。瑗幼而闊達,倜儻殊群, 路見貧寒,輒脫衣為惠。初出家,事梁州沙門竺慧開。 開懿德通神,時人謂得初果。開謂璦曰:『汝情悟若此, 必能綱總末化,宜競力博聞,無得獨善』。」於是辭開遊 學,經涉燕趙,去來鄴洛。值胡寇縱橫,關隴鼎沸,瑗冒 險履危,學業無怠。元嘉十五年還梁州,因進成都。後 東適建業,依道場慧觀為師。篤志大乘,傍尋數論,外 典墳索,頗亦披覽。後入廬山,守靜味禪,澄思五門,遊 心三觀。頃之,刺史庾登之請出山講說。後文帝訪覓 《述生公頓悟義》者,乃敕下都,使頓悟之旨重伸。宋代。 何尚之聞而歎曰:「常謂生公歿後,微言永絕。今日復 聞象外之談,可謂天未喪斯文也。」帝敕為南平穆王 鑠五戒師。及孝武即位,敕為西陽王子尚友,辭疾不 堪,久之獲免,因廬於方山,注勝鬘及微密持經。論議 之隙,時談《孝經》。喪服。後天保改構,請瑗居之,因辭山 出邑,綱維寺網。刺史王景文往候,正值講《喪服,問論》 數番,稱善而退。及明帝造湘宮新成,大開講肆,妙選 英僧,敕請瑗尤當法主。帝乃降蹕法筵,公卿會坐。一 時之盛,觀者榮之。後齊文惠又請居靈根,因移彼寺。 太尉王儉門無雜交,惟待瑗若師,書驛盡敬。以齊永 明七年卒,春秋八十一矣。時靈根寺又有法常、智興, 並博通經論,數當講說,常乃尤能劇談,為時匠所憚。 而性甚剛梗,不偶人俗。

法凝

按《續高僧傳》:「法凝,會州人也,俗姓龐氏。初,齊武帝夢 遊齊山,不知在何州縣,散頒天下覓之。時會之父老 奏稱,去州城北七里臣人山,是舊號齊山。武帝遣於 上立精舍度僧,給田業。凝以童子在先得度,專心持 戒,道德日新,恆以坐禪為念,出禪則誦經,恆常入禪。 百姓爭往看而不敢入,唯於窗中遙見,動經一月,出」 猶不食。大德名僧,多往勸之,雖復進食,漸漸微少。後 年至七十,於佛像前置座而坐。初燒一指,晝夜不動, 火然及臂。諸人與弟子欲往撲滅,及有叫喚者,復有 禁止不聽者。臂然火燄彌熾,遂及身七日七夜。時俗 男女,有號哭自搥者,又有頂禮讚歎者。至身盡唯有 聚灰,眾共埋之,於上起塔。今唯有一精舍在,餘皆摧 滅。

法安附慧光 敬遺 光贊 慧韜 道宗

按《高僧傳》,法安姓畢,東平人,魏司隸校尉軌之後也。 七歲出家,事白馬寺慧光為師。光幼而爽拔,博通內 外,多所參知。安年在息慈,便精神秀出。時張永請斌 公講,并屈召名學。永問斌云:「京下復有卓越年少不?」 斌答:「有沙彌道慧、法安、僧拔、慧熙。」永即要請,令道慧 覆涅槃,法安述佛性,神色自若,序瀉無遺。永問二師 年紀,慧答十九,安答十八。永歎曰:「昔扶風朱勃,年十 二,能誦書詠詩,時人號才童。今日二道士,可曰義少 也。」於是顯譽京朝,流名四遠。迄至立年,專當法匠。王 僧虔出鎮湘州,㩦共同行。後南適番禺,正值彼公講 《涅槃》,安問論數番,彼心愧讓席。停彼兩周,法事相繼。 永明中,還都止中寺,講《涅槃》《維摩》《十地》《成實論》,相繼 不絕。司徒文宣王及張融、何𦙌、劉繪、劉瓛等,並稟服 文義,共為法友。永泰元年,卒于中寺,春秋四十有五。 著《淨名十地義疏》並《僧傳》五卷。時有靈基寺敬遺、光 贊、慧韜、瓦官寺道宗,亦皆當時名流,為學者所慕。

僧印附慧龍

按《高僧傳》,「僧印,姓朱,壽春人。少而神思沉審,安苦務 學。初遊彭城,從曇度受三論。度既擅步一時,四遠依 集,印稟味鑽研,窮其幽奧。後進往廬山,從慧龍諮受 《法華》。龍亦當世著名,播於法華宗旨。印偏功構徹,獨 表新異。於是東適京師,止中興寺,復陶思涅槃及其 餘經典。宋大明中,徵君何默招僧大集,請印為法匠」, 聽者七百餘人。司徒文宣王、東海徐孝嗣,並挹敬風 猷,屢請講說。印戒行清嚴,稟性和穆,含恕安忍,喜慍 不彰。時壯氣之徒,問論中間,或措以嘲謔。印神采夷 然,曾無介意。雖學涉眾典,而偏以法華著名。講《法華》 凡二百五十二遍,以齊永元元年卒,春秋六十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