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2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時道宣律師當塗 行律,世且旁敷,同驅五部之車,共導三乘之軌,人莫 我及,道望芬然。復因講貫之餘,仍覽甚深之藏,以為 古今綿代,製作多人,雖雅趣佳辭,無足於傳記。由是 搴文囿之菁華,嗅大義之薝蔔,以類編錄,號《法苑珠 林》,總一百篇,勒成十袠。始從劫量,終乎雜記。部類之 前,各序別論,令學覽之人,就門隨部,撿括所知,如提 綱焉,如舉領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總章元年畢 軸,蘭臺郎李儼為之都序,此文行於天下。又著《善惡 業報》及《信福論》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禪門觀》及《大乘 觀》共十一卷,《受戒儀式》,《禮佛儀式》共六卷,《四分律討 要》五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註》三卷,十部都 一百五十三卷,世頗多著述,未測其終名,避太宗廟 諱,多行字耳。故時稱「元惲」焉。

普光

按《宋高僧傳》:普光,未知何許人也。明敏為性,爰擇其 木,請事三藏奘師。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於智解,可 譬循環,聞少證多。奘師默許,末參傳譯,頭角特高,左 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初,奘嫌古翻俱舍義多缺然, 躬得梵本,再譯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記憶西印薩婆 多師口義,光因著《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圓暉,略之為」 十卷,如漢之有沲歟。又嘗隨奘往玉華宮譯《大般若 經》,厥功出乎裨贊也,時號大乘光觀。夫奘自貞觀十 九年創譯,記麟德元年終於玉華宮,凡二十載,總出 大小乘經、律、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 七八,是光筆受。或謂嘉光、普光也。若驗從辯機,同參 譯務,即普光是也。

法寶

按《宋高僧傳》:法寶亦三藏奘師,學法之神足也。性靈 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譯《婆沙論》畢,寶有疑情,以非想 見惑,請益之。奘別以十六字入乎論中,以遮難辭。寶 白奘曰:「此二句四句為梵本有無?」奘曰:「吾以義意酌 情作耳。」寶曰:「師豈宜以凡語增加聖言量乎?」奘曰:「斯 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烋頡頏於奘之門,至乎六 離合釋義,《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光師往往同迦濕 彌羅,餘師,《禮記》衍字也。時光、寶二法師,若什門之融、 叡焉。後越精義學,令問孔膠。長安三年,於福先寺、京 西明寺預義淨譯場,寶與法藏、勝莊等證義於時,頗 露頭角,莫之與京歟。

圓測附薄塵 靈辯

按《宋高僧傳》:「圓測者,未詳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縱 橫。三藏奘師為慈恩基師,講新翻《唯識論》。測賂守門 者隱聽,歸則緝綴義章,將欲罷講。測於西明寺鳴鐘 召眾,稱講《唯識》。基慊其有奪人之心,遂讓測講訓,奘 講《瑜伽》,還同前盜聽受之,而亦不後基也。」迨高宗之 末,天后之初,應義解之選,入譯經館,眾皆推挹。及翻 《大乘》《顯識》等經,測充證義。與薄塵靈辯嘉尚攸方。其 所著《唯識疏鈔》,詳解經論,天下分行焉。

元康

按《宋高僧傳》:「元康,不詳姓氏。貞觀中,遊學京邑,有彭 亨之譽,形擁腫而短。然其性情酋勇,聞少解多,群輩 推許。先居山野,恆務持誦觀音,求加慧解。遂感鹿一 首,角分八岐,厥形絕異。康見之,撫而馴伏,遂豢養之。 乘而致遠,曾無倦色。以三論之文,荷之於背,又以小 軸,繫之於尾,曳入上都,意為戲弄。說有之徒,不達空 性,我與輕軸碾之,令悟真理。」又衣大布,曳衲播,戴竹 笠,笠寬丈有二尺,裝飾詭異,人皆駭觀。既入京城,見 一法師盛集講經化導,康造其筵,近其座,便就所講 義申問,往返數百言,人咸驚康之辯給如此。復戲法 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講者曰:「輪王千箇子, 巷伯勿生兒。」蓋譏康之無生徒也。康曰:「丹之藏者赤, 漆之藏者黑。隨汝之赤者,非纁絳焉;入汝之黑者,非 鉛墨焉。」舉眾皆云:「辭理渙然,可非垂跡之大士也。」帝 聞之喜曰:「何代無其人?」詔入安國寺講此三論,遂造 《疏解》《中觀》之理,別撰《元樞》兩卷,總明中百門之宗旨 焉。後不測其終。

彥悰

按《宋高僧傳》,「彥悰,未知何許人也。貞觀之末,觀光上 京,求法於三藏法師之門。然其才不迨光寶,偏長綴 習學耳。於元儒之業,頗見精微,辭筆之能,殊超流輩。 有魏國西寺沙門慧立,性氣炰烋,以護法為己任。著 傳五卷,專記三藏。自貞觀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歷 夷險等,號《慈恩傳》」,蓋取寺題也。及削槁云畢,慮遺諸 美,遂藏於地穴。至疾亟,命門徒掘土出之而卒。其本 數年流散他所,搜購乃獲。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 之,或文未允,或事稍虧,重更伸明,曰:箋述是也。乃象 鄭司農《箋》,毛之詁訓也。或有調之曰:「子與隋彥琮相 去幾何?」對曰:「賜也,何敢望回。」雖長卿慕藺,心宗慕於 玉宗,故有以也。《詩》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自許,亦顏 之士也。或人許焉,悰不知所終。

義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