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2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心境,事事無礙之旨,如貫華焉。天寶六年,於蘇州常

樂寺繪盧舍那象,化示群品。大曆二年,於常州龍興 寺講。纔登法座,忽有異光,如曳紅縷,漸明漸大,縈旋 杳空,久修行者,會中先睹。前後講《大經》十遍,撰《儀記》 十二卷。大曆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沙門慧覺夢巨塔 陷地二級,無何,詵示疾而終,春秋六十一。慧命四十 二,受法弟子太初付以香罏談柄。潯陽正覺、會稽神 秀,亦猶儒氏之有游夏焉。詵初講天竺寺,盛闡《華嚴》, 時越僧澄觀就席決疑,深得幽趣。及終吳興,皎然為 碑,邗城肅公為頌,合揚其美哉。

潛真附道超

按《宋高僧傳》:「潛真,字義璋,姓王氏,太原華族,後徙為 夏州朔方崇道鄉人也。」考珍真,即仲子也。年在學數, 業尚典墳。幼好佛書,抑從天性。甫及弱冠,投跡空門。 開元二十六年,隸名於本城靈覺寺,明年納具戒。自 此聽習律乘,涉遊論海,凡曰講筵,無不探賾。屬代宗 朝,新譯《文殊師利菩薩佛剎莊嚴經》,敕真造疏奏云: 「此經凡有三譯:一、西晉太熙中法護翻,名《佛土嚴淨 經》,文勢多古,語簡理幽;二、天后久視中,實叉難陀於 清禪寺翻,名《文殊受記經》;三、即今大曆六年所譯也。 伏惟寶應元聖文武皇帝陛下天垂帝籙,人歸寶圖, 德厚乾坤,明侔日月。仁恕滋物,夷狄仰德而輸誠;慈 惠利生,正教承風而演化。頃者鄜坊」節度使兼御史 中丞杜冕奏,為國請諸《大乘經》,明詔下於祇園,梵旨 開於貝葉,因請三藏不空譯此經等數十部。續有敕 下,天下梵宇各置文殊菩薩像,以旌聖功也。又詔以 文殊菩薩為上座,皆三藏所請。三藏學究瑜伽,解窮 法印,身口意業,祕密修持,戒定慧學顯通,宣暢唐梵, 文字聲韻具知。傳譯此經,善符聖旨,文質相兼,燦然 可觀。潛真識智愚昧,學藝庸淺,幸陪清眾,謬在翻傳。 《虛空藏經》,課虛潤色,猥蒙驅策,述疏讚揚。雖文義荒 蕪,已傳京邑,今之所作,蓋有由焉。有金閣寺大德道 超禪師,學盡法源,行契心本,親睹靈境,密承聖慈。故 久在清涼,屬興淨業,仍於現處建窣堵波,尋覲法緣, 來詣「京國。以此經為大事,以大聖為本師,顯揚聖德, 無過此者。」乃稽首三藏,誓傳大聖法門,不以潛真庸 虛,轉祈和尚,邀令述作。和尚不念前之鄙陋,又令讚 釋此經,竊恐難契真詮,敢不盡其愚訥。即大曆八年 十一月疏成奏過。真學通內外,性相融明,考覆幽元, 研精教理,探賾今古,比校親疏,分別異同,「歸於一義。 辯猶泉湧,思入虛凝。直筆而書,記於絕唱。結成三卷, 以作準繩,現在未來,永無疑網矣。」又述《菩提心義》《發 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淨戒》及《十善法戒》共一卷。兼 稟承不空祕教,入曼拏羅,登灌頂壇,受成佛印,顯密 二教,皆聞博贍。關內、河東,代歷四朝,闡揚妙旨,弟子 繁多,加復綱紀。興善、保壽二處伽藍,懲勸僧尼,真有 力也。以貞乾四年戊辰五月十四日遺誡門人,以疾 而臥,二十一日右脅累足,口誦《彌陀》佛號,終於興善 寺本院,春秋七十一,僧夏四十九云。

守素

按《宋高僧傳》:「守素者,立性高邁,與群不同。居京興善 寺,恆以誦持為急務。其院幽僻,庭有青桐四株,皆素 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遊此院,青桐至夏中無何發 汗,頗汙人衣,如輠脂焉,而不可浣。時相國鄭公絪嘗 與丞郎數人避暑,且惡其滴瀝,謂素曰:『弟子為師伐 此樹,各植一松,可乎』?及暮,素戲咒之曰:『我種汝二十 餘年,汝以汗之淋瀝,為人所惡,同惡木之不可休其 下也。來歲若然,我必薪之。自爾絕蹤矣』。」素誓不出院, 誦《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恆有狢子馴擾來聽經,齋 時,則烏鵲就掌取食。他僧以食誘群羽,皆驚噪而逝。 長慶初,有僧元幽題此院云:「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 不踏院門塵。」當時以為佳句也。素之終代。罔得詳焉。

華嚴和尚

按《宋高僧傳》:「華嚴和尚,不知名氏,居在幽州城北,恆 持《華嚴經》以為淨業。時號之全」,取經題呼召耳。其所 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廡之下。萬歲通天年中,韓 國公張仁愿之為幽州都督也,夜聞經聲,品次歷歷 然。及爾晨興謂夫人曰:「『昨宵城北道人諷誦,若在衙 署前也,還聞已否』?夫人曰:『是何地遠,可得聞乎』?」張君 曰:「如其不信,可各遣小豎走馬往覆之。」果無差謬。張 君請召入城,及相見,謂張君曰:「有願胡不報乎?」荅曰: 「現造袈裟五百緣布施羅漢去。」華嚴曰:「勿去餘處,但 送往州西馬鞍山竹林寺內施僧。」及遣使齎香衣物, 登佛龕山已去覓竹林寺,且無蹤跡。如是深入,陟高 山,見一翁,問之曰:「但隨吾來。」倏睹雲開寺現,景物非 凡世所有。入寺散袈裟畢,而少二人。彼老宿曰:「可齎 還二分,一與張仁愿,一與華嚴和尚。」自此方知華嚴 和尚是竹林聖寺中來使。留一宿,出已經年,行化既 久,及終坐亡,肉身不萎敗。范陽之人多往乞願,時有 徵應。塔近因兵革而廢矣。

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