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2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來取我,生埋塚中,已訴閻王,蒙放在人中,浮遊六年,

今在鬼道,未然之事,皆預知也。卿家貧窘,但為他卜, 無不必中,因可獲財,以利小大便爾。」賣卜鬼為通疑, 遠方皆詣,謂為大聖。後謂妻曰:「人命無常,何不修福? 可往鑒師所聽法。」遂相將入講堂中,安置壁角,以物 自障,共人言議,應變迅速,乃經旬朔。或有問者:「何不 現形耶?」答曰:「今在鬼趣,受身極陋,自不忍見,況復他 也。」又往景業寺,聽《維摩經》。有餘法師謂曰:「今講此經, 感何人聽?」答曰:「自人頭已上,便是鬼神,上及諸天,重 級充滿。然都講唱文,諸天神等,皆斂容傾耳,恐其聲 絕。」法師解釋,皆散亂縱恣,無心聽受,願如法講說,勿 妄飲噉也。何以知之?然見諸天神等,聞法師酒氣,皆 迴面而聽,因即悔過,令廢飲之。鬼曰:「此定須斷,天神 不許,寧不講也?非惟此會獨感諸天,但有法事,無不 來降,不可輕矣。」鑒聞異寺有此聲告,倍復信奉,兢兢 異常。

元會

按《續高僧傳》:「元會,字懷默,俗姓席氏,其先豳土安定 人也。遠祖因宦故,又居京兆樊川之祕坂焉。年十二, 精苦絕倫,欣志捐俗,而儀相秀挺,有異神童。隋漢王 諒見而奇之,奏度出家,仍住海覺寺,為總法師弟子。 自落髮之後,即預講席,專志涅槃,勤至之功。倫等推 尚,總深會之解也,舉為覆述。所以槃節拘致,由來擁」 慮者,皆剖決通釋,泠然可見。時大賞之,以為涅槃之 後嗣也。因爾改前舊章,更新戶牖,穿鑿之功,難與讎 抗。造《涅槃義章》四卷,義源文本、時文釋抄部各四卷。 自延遠輟斤之後,作者祖述前言,惟會一人,獨稱孤 拔。武德之始,學觀大張,沙門曇獻,道開國望,造慈悲 寺,奏會以為寺主。經始惟新,法務連續,引接後昆,講 揚此部,將四十遍。於時同侶同業相推先席而讓以 成治,雅為學宗。性慕人法,不濫尊嚴,但有法座,皆通 諮聽。縱有舊聞,傾如新渴。斯敬重之極,末像罕遇也。 故總法師曰:「吾非聖人,何得此子入吾室乎?」相法師 曰:「《經》云『後五百歲有福智者』。此子謂乎?法之大將,豈 不然乎?」岳法師曰:「此公就我學《俱舍》者,同事攝也。願 比《妙莊嚴》,世值善知識矣。」振法師曰:「此公就我學加 延者,乃贊成吾學耳。以我小術,不恥下問,乃迴龍象 於兔徑也。吾何言哉!」貞觀八年,又敕住弘福寺,講事 都廢,專修定業。夢登佛手,號無量壽,遂造彌陀像一 座,常擬繫心,作身同觀,欲入山林。寺眾勸住,請講《涅 槃》,至藤蛇喻,忽有異蛇從空而下,顧視四方,尋即不 見。講至諍論,常有魔事,因茲遘疾,還返慈悲,見佛來 迎,因而氣盡,春秋五十有九。即十四年五月二十七 日也。合邑聞知,悲涼相及,葬於高陽原。晚又收其遺 骸,於故城西南隅起塼塔供養,自會之弘道也。溫柔 在性,弘贍為心,遠近流寓,投造非一。而能推心接誘, 惟法是務。晚又常坐,乃終身世。

行等

按《續高僧傳》,「行等,姓吉氏,馮翊人,十二出家,與會公 同事總師為弟子。服章麤素,立性鏗卓,登聽淨影,遠 公涅槃,伏讀文義,時以榮之。相從講說百一十遍,中 逢阻難,必預先知,或聞異杳,或感怪夢,幢折蓋翻,以 為標據。即令大眾同念般若,所有魔事,無何而退。故 每講後,常禮佛名及讀《華嚴》,以為消障之本也。」又與 元會同住慈悲,弘法之時等必先登會,隨後赴時,以 為相成之道也。故常講時感雞伏聽,從受戒者死而 還活,冥曹所放,云傳等教,斯亦駭動幽顯,非言厝也。 以貞觀十六年三月六日因疾而終,春秋七十有三。 初臨終累日:「護戒之語,吾何重及?但少欲知足,可為 永誡。吾今死後,勿作威儀,惟以一椽」轝送山所:「願食 吾身,早成正覺。有乖此願,非吾門人。」弟子等營辦幢 轝,盛設威儀,將欲塋送。其夜列宿大明,地方欲了,大 雨洪注,道俗同擁,一不得往。還依遺訣,單轝至山,雨 即通霽。收葬於京南神和原,起塔樹松,立銘塔所。

志寬

按《續高僧傳志》,寬姓姚氏,蒲州河東人也。祖宗仕族, 不交群小。父任,隋青州刺史。寬自幼及長,以清約知 名,歷聽諸經,以《涅槃》《地論》為心要也。東西訪道,無釋 寸陰。業成登器,遊講為務。生常履信,言行不乖,望似 專正,而懷抱虛蕩。嘗以遊學長安,詣市買絹,有人曰: 「可見付直,明當送絹於此。」便付直還寺,為諸僧所笑。 寬曰:「自憶不負於人,豈有人而乖信?」至期果獲,以事 陳之。彼人云:「兵食可亡,信不可廢。」弟子俗人奉之,豈 意釋門綴斯慮也。寬常誦《維摩》及戒本,所居住房,每 夜必有振動介胄之響。竊而觀者,咸見非常神人,遶 房而行。又一時夜中,房重閣上有打物聲,同學寶通 聞之,驚迷不安其席。寬就而慰之,猶打物如故。至旦 看之,乃舍梁將折,即令拄之,得免其命。其為幽靈所 衛如此。而性好瞻病,無憚遠近及以道俗。知無人治 者,皆轝迎房中,躬運經理。或患腹癰,不可膿出者,乃 《口就》。「之,遂至於瘥,往往非一。其慈惠之懷,信難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