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2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寺,閉門靜故,尋檢論文,日讀其詞,仍洞其義。一習五 載,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無閑暇,遂得釋然開發,了 通弘旨。至於外義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義並錄 在南。思見其言,載勞夢寐,乃重賂遺。南道商旅,既憑 顧是重,所在追求,果於廣州顯明寺得俱舍疏本,并 十八部論記,并是凱師筆跡,親承真諦口傳。顯明即 凱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載御懷,諷讀沉思,忘於 寢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於即慶弔絕緒,尋繹追 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給。時穀食不豐,菜色相顧。安庶 事經勞,始無匱乏,綿歷歲序,厥志彌隆,內慚諸己,乃 謝安曰:「岳今至愚為累,獨學成譏,輒不量力,欲希非 分,一不可也。食為民本,名作實賓,苟求虛譽,遂勞同 志,二不可也。斯過弘矣,誠可退跡沉浮,更勞重累,則 不可也。」安曰:「功業將成,幸無異志,嘉會難再,無」思別 慮,復延兩載,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尋知,將開慧業,遊 諸講肆,清論莫窮。大業八年,被召住大禪定道場,今 所謂大總持寺是也。時年四十有四,少齒登器,莫匪 先之。此時僧眾三百餘人,令德風規,互相推讓。岳以 後至名重,學不從師,雖欲播揚,未之有許。時有同德 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並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相為引重,創為請主。岳撝謙藏器,退辭師授,徒累清 言,終慚疏略。慧明等越席揚言曰:「法師何辭耶?吾等 情均水乳,義結相成,掩德移機,恐爽靈鑒。又人世飄 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岳顧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 《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學後進,潛心異論,皆曰:「斯文 詞旨宏密,學爽師資,縱達一朝,誠自誣耳。當伺其談 敘,得喪斯及矣。」岳自顧情王虛宗,初無怯憚,舉綱頓 網,大義斯通,雖諍論鋒臨,而響應隨遣。眾咸不識其 戶牖,故無理頓聯辭。由是名振學宗,法筵繼席,歲舉 賢良,推師有寄。武德初年,從業藍谷化感寺側。巖垂 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滴便絕。乃曰:「吾無感也, 故使輟流。」遂以殘水寫滴下瀅中,一心念誦,日取一 升。經六十日,患損方復。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 繁多,學人研究,難用詳覽,遂以真諦為本,餘則錯綜 成篇,十有餘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減於本疏三 分之二。並使周統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論疏》, 通行於世,以為口實。又初平鄭國,有宗法師者,神辯 英出,時所異之。皇上延入內宮,立三宗義岳問以八 正,通局,聖賢後責。纔施,無言以對。坐見其屈,乃告曰: 「京室學市談衍,實希三宗之大,於何自指?」及高祖之 世,欲使李道東移,被於鳥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會 貞觀中,廣延兩教,時黃巾劉進喜創開《老子》通諸論, 道岳乃問以道生一二,徵據前後,遂杜嘿焉。岳曰:「先 生高視前彥,豈謂目擊耳通乎?」坐眾大笑而退。故岳 之深解法相,傳譽京國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曠公 從化,悲痛纏懷。徒屬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捫 淚曰:「同居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聞者 義之,以為善居道俗之間也。貞觀初年,有梵僧《波頗》 在京傳譯,岳為眾舉,預其同列。頗聞善於《俱舍》,未始 重之,謂人曰:「此論本國學者之英華浮情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謬耶?」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岳隨其 慧解,應答如流。頗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與 爾矣。」自爾情敦道術,厚密加恆。八年秋,皇太子召諸 碩德,集弘文館殿講義,岳廣開衢術,延對諸賓,酬接 覆卻,神旨標拔。太子顧曰:「何處法師若此之辯也?」左 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法門軌躅,學 觀所宗。」太子曰:「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而此上 人猶未受請,何耶?」倫曰:「虞舜存許由之節,夏禹順伯 成之志。彼乃俗流,猶從矯逸,況方外之士,棄名之人! 臣輒從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虛 襟。」岳動容,屢辭不免,遂住普光。以貞觀十年春二月, 遘疾彌留,諸治無效,春坊中使,相望於路,遂卒於住 寺,春秋六十有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喪事所 資,取給家令,庶使豐厚,無致遺約。」仍贈帛及時服法 衣等。俄而有敕復官給葬儀,送於郊南杜城之西隅。 岳弟明略,身長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懷遠悟,容儀 清肅,特善涅槃,學人從集,有聲京洛。住東洛天宮寺。 貞觀九年,入朝奉慰。時四海令達,總集帝京,惟岳及 略連枝比曜,時共美之。及事緣將了,言歸東夏。岳惘 然曰:「吾同氣四人,並先即世,惟余與爾相顧,猶影自 曠。師沒後,心常怏怏,恐藤鼠交侵,欻然長逝。異生難 會,可不思耶!吾將耄矣,其能久乎?集會又難,爾其且 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辭世。略之銜悲痛結,帶 疾還寺。以十二年卒於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功迥

按《續高僧傳》:功迥姓邊,汴州浚儀人。年六歲便思出 家。慈親口授《觀音經》,累日而度。自此專訓經法,九歲 而送在寺。年十六,捨俗服,志願山居,因入泰嶽,苦心 忘倦。年二十五,便事弘法師,私自惟曰:「拱默山林,乃 是一途獨善。至於導達蒙瞽,維持餘寄,非化誘不弘。」 住汴州慧福寺。昔在山中,十地勝鬘已曾講解,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