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3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持戒印,用之不刓,憑附浮囊,渡之攸往。眾請臨壇,復 舉律之宗主,黽勉承命。忽逢觀淨禪師,頓明心法。大」 曆元年,思往清涼山,未達廬陵,見顏魯公,一言相契, 膠漆如也。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馳疏請召。四年 春,洪州刺史李華員外延入大明寺,住止。三月中,俄 命沭浴換衣,舉望空虛,合掌而逝。春秋五十九。遷塔。 弟子圓約等於寺前大泉池立碑存焉。

曇一

按《宋高僧傳》,「曇一姓張氏,蓋韓人也。其先軒轅賦姓 至良,佐漢侯於留,魏晉已還,衣冠繼代。曾祖恆,隋太 常卿,扈蹕揚都,遂家於越。恆生孝廉翼,翼生處士蕆, 蕆生一,令聞江南,今四葉矣。一宿植淨因,生知慧性, 弱而敏悟,長而聰明。年十五,從李滔先生習詩禮,終 日不違。十六,聽雲門寺茂亮法師經論,一聞懸解。法」 師異之,謂其母孟氏曰:「此佛子也,可令削髮,當與授 記。」亮即孝和皇帝菩薩戒師也,一聞而歡喜,有度世 之志。景龍中,承恩出家,隸在僧錄。年滿受具於丹陽 元昶律師,學通《事鈔》於當陽曇勝律師。既而鑽木見 煙,窺牆睹奧。開元五年,西遊長安,依觀音寺大亮律 師傳《毗尼藏》。崇聖寺檀子法師學《惟識》《俱舍》等論,安 國寺印度沙門受菩薩戒。於是蓮華不染之義,甘露 甚深之旨,一傳慧炬,了作梵雄,遠近瞻仰,如宗師矣。 然刃有餘地。時兼外學,常問《周易》於左常侍褚無量, 論《史記》於國子司業馬貞,遂漁獵百氏,囊括六籍,增 廣聞見。自是儒家,調御人天,皆因佛事,公卿嚮慕,京 師藉甚。時丞相燕國公張說、廣平宋璟、尚書蘇瓌、兗 國陸象先、祕書監賀知章、宣州涇縣令萬齊融,皆以 同聲,並為師友。雖支、許之會虛嘉,宗、雷之集廬嶽,未 云多也。《四分律》者,後秦三藏法師。梵僧佛陀邪舍傳 誦中華,與羅什法師共為翻譯。今之講授,自此員來。 魏法聰律師始為演說,聰授道覆,覆授光洎。隋朝相 部勵律師作《疏》十卷。西京崇福寺滿意律師盛傳此 疏,付授亮律師。其所傳授,一一依《勵律師疏》及唐初 終南宣律師《四分律鈔》三卷,詳略同異。自著《發正義 記》十卷,明兩宗之踳駮,發五部之鈐鍵。後學開悟,夜 行得燭,前疑泮釋,陽和解冰,佛日昭晰而再中,法棟 崢嶸以高峙,發正記中,厈破,南山持犯中可見也。二 十五年,仗錫東歸。明年,詔置開元寺,長史張楚舉為 寺主,因而居焉。一聲振京華,道高吳會,布大慈以攝 眾,修萬行以表儀。順風問道者,轂擊肩摩,函丈請益 者,波委雲萃。虛受之量,隨而演說。故前後講《四分律》 三十五遍,刪補鈔二十餘遍焉。江淮釋子,受木叉者 非一,登壇即不為得法。從持僧律,蓋度人十萬計矣。 至德之際,國步多艱,緇徒慢法,罕率經教。國相王公 出鎮於越,以一德名素高,請為僧統。一變清淨,大闡 熏修。浹旬之間,迴邪入正。善誘潛化,皆此類焉。始者 一入關謁明達法師,目之曰:「汝人中師子也。」又遇遵 善寺尼慈和,歌曰:「曇一師,解毗尼。大聰明,更無疑。」為 達人之所諺多矣。天寶十四載,淛河潮水南激,錢塘 大雲伽藍當茲湍𣵡,因請一講律,學徒千人,咸發大 願,每上念《摩訶般若》,乃止濤激,以福伍胥龍王,用茲 莊嚴,祈於衛護。五月晦夜,惚怳之間,見一神人,衣冠 甚偉,稽首謝曰:「蒙垂法施。」即改波流。未逾九十日,漲 沙五十里。道俗驚歎,得未曾有。一蔚為法主,大揚教 跡,發明前佛之付囑,保證後佛之護念。四句作偈,受 持者了於未了;一音演法,諦聽者聞所不聞。非夫天 地淳精,江山粹靈,與法作程,間世而生,孰能元通密 證,如此其大者乎?寺中洪鐘,一所作也。遠徵鳧氏,近 法雷門。生存累年,匠其規制;歿後三日,成於鎔造。聲 應百里,扛乎萬鈞。蒲牢叫而地震,師子吼而山嶪。警 悟聾俗,導引迷方,胡可言也。法謝形離,薪盡火滅。以 大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遷化於寺之律院,報齡八 十,僧臘六十一。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遷座於 秦望山,從先和尚之塋也。《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勵,既 不衰憊,初無疾苦。忽謂侍者曰:「吾將掃禮墳塔,歸骨 於此。」數日之後,奄然而終。江淮之南,河洛之表,衣縗 制服,執紼送喪,號哭滿山,旛華蔽野。比夫劇孟之母 送車千乘,孔丘之墓栽樹萬株,可同年哉!門人越州 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龍興寺神玩、宣州隱 靜寺道昂、杭州龍興寺義賓、台州國清寺湛然、蘇州 開元寺辯秀、潤州棲霞寺昭亮、常州龍興寺法俊等, 早發童蒙,咸承訓誘。「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八萬 門人,望栴檀而不及。」時會稽徐公浩,素敦鄉里之舊, 為碑頌德焉,大曆十一年也。

靈一

按《宋高僧傳》:「靈一姓吳氏,廣陵人也。神清氣和,方寸 地虛,與太和元精合其純粹。年肇九歲,僻嫌朽宅,決 入梵園,墮息慈之倫,稟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 足,學習無倦,律儀是修。示見談笑,欲明解脫,示人文 藝,以誘世智。初不計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 緣斷形謝。以寶應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滅於杭州